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演变及内涵要求

何树平 戚义明

2014年05月26日13: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新型城镇化理念的现实背景是,一方面,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至少包括六个方面: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是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地从哪里来的问题、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现代农业谁来搞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第 19页。)2013年 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人民日报》2013年 11月 16日。)。2013年 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人民日报》2013年 12月 15日。)。从党的十八大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法逐步成型,内涵逐步丰富。新型城镇化不是凭空提出来的,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多年来,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不断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是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逐步形成

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但各国选择的城镇化道路又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1949年至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0.6%提高到 17.9%(参见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 493页。);同时,城市发展布局有了较大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同时存在城镇结构不合理、城市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导致城市容纳劳动力空间不足。加上 20世纪 70年代末出现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城现象,导致城市就业形势严峻。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当时城市就业困难的状况,邓小平提出要研究两个问题:城市结构问题、城市里开辟新的领域的问题(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第 288页。),这为确立城镇发展方针“破了题”。1980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初步确立了我国城镇发展基本方针:坚定不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84年 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法规;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20世纪 80年代,小城镇的蓬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一大亮点。1984年,国务院先后放宽农民进镇落户限制和建制镇设置标准,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商品经济发展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推动下,传统的小城镇逐步得到恢复,许多新兴小城市和集镇也在商品集散地基础上发展起来。邓小平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 238页。),“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213—214页。) 。与此同时,城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特别是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扩大,也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小城镇建设从一般的工作任务上升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经过改革开放 2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总体上已经从卖方经济转变为买方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产品过剩和内需不足的情况;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业比较收益的不断降低,国企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两路就业大军汇合,使得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在此背景下,党中央适时作出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同时决定实施小城镇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以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最主要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还不高。对此,江泽民明确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江泽民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119页。)新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认为,这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江泽民文选》第 3卷,第 119页。)。贯彻这个大思路的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实施城镇化战略,以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突出矛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000年 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人民日报》2000年 10月 19日。)《“十五”计划建议》还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方向:“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人民日报》2000年 10月 19日。)两年之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根本方向,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后,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加快深入推进。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之后,社会上产生了一些疑问:既然提城镇化,为什么又要提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位置如何摆?党中央明确指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 121页。),“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第 297页。),强调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 78页。)。具体原则和主体形态不断明确,成为这个时期推进城镇化的新亮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具体原则,经过不断完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概括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人民日报》2010年 10月 28日。)。2006年 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人民日报》2006年 3月 17日。)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写进党代会报告。在新实践和新探索的基础上,十七大报告明确作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概括,在十六大指明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和开拓了推进城镇化的新思路。2007年 12月,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的诸多具体道路之一加以论述,充分表明其重要地位。 (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99页。)

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深刻变革调整阶段,特别是 2011年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 50%后,我国城镇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如何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成为一个紧迫课题。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党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要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