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进京赶考”历史答卷的时代意蕴

居宪涛

2014年06月20日08: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执政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次历史性转折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能否禁得起考验,成为合格的执政党,也是一场新的“赶考”。

开放之初,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也在剧烈变动,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一些人利用法制的不健全,钻政策的空子,官商结合,倒买倒卖,营私舞弊,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干部特殊化、脱离群众等问题也长期得不到根本好转,以权谋私、铺张浪费等新的不正之风,带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1980年,陈云就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来看待反腐问题。1982年4月,他针对一些干部搞不正之风、腐化变质的现象,警告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3页。)为此,他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219页。)重视党风,注重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强调高级干部的责任,强调脱离群众的危险,一如既往地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克服官僚主义,公正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是第二代领导集体一致的认识。

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敌对反华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具优势的压力,使我国改革开放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邓小平就此敏锐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就是历史的镜鉴。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使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很大波折。尤其,这次风波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发生的,对党执政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意义。事后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这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基础上,以不回避矛盾和问题的负责态度,强调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的深刻认识。在政治风波中,中国经受住了严峻的执政考验,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坚持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1989年6月,邓小平在与中央新的领导班子谈话时总结了整顿党风、反对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又进一步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邓小平提出了通过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来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来加强执政的新路。

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以来,中国的改革是先从经济领域搞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逐步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沉痛教训已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到,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一旦丧失,“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克服僵化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试验、敢为人先、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各种风险的考验面前,保持了勇于担当的改革气魄和艰苦朴素的执政本色,上交了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