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开国大典后的毛泽东

张家康

2014年07月25日13: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儿女家乡情

开国大典后半个月,也就是10月15日。毛泽东为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举办婚礼。婚礼在中南海举办,那天没有轿车迎送,更没有收受任何人的一分钱、一份礼。惟一的例外,是毛泽东送了一件自己所穿的大衣给岸英。新房就是机关宿舍里的普通房间。毛泽东十分高兴,对岸英和思齐说:“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

岸英和思齐经过商量,给父亲列出了一张名单,其中有邓颖超、蔡畅、康克清、谢觉哉、陈瑾昆等。看了这张名单,毛泽东笑着说:“你们只请邓妈妈不行,请了邓妈妈,还应该请恩来;请了蔡妈妈,还应该请富春;请了康妈妈,还要请总司令;请了谢老,还要请王定国;请了陈瑾昆,还应该请梁淑华。还有少奇和光美同志也要请。弼时同志住在玉泉山休息,就不要麻烦他了。婚事要简办,我完全赞同,就要改一改旧习嘛。”这天,岸英穿着日常工作时的服装,思齐也没有浓妆艳抹,只是脚上所穿方口布鞋,是刚刚新买的。这就是共和国主席长子的婚礼,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不仅寒碜,而且是不可思议,可这是历史的真实。当年参加岸英、思齐婚礼的王定国在晚年回忆说:

“谢老和我如约来到毛主席住处,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国家的伟大领袖,为其长子举办的婚礼宴席竟是那样的简朴。这时的毛主席完全是一位平凡的家长,慈爱的父亲。毛主席与往常一样,着一身灰中山装,脚穿尖口黑布鞋。新郎官岸英和新娘子思齐,则只是穿着整齐干净的布衣服,没有更多的装饰打扮。毛主席关照岸英和新媳妇招呼我和谢老,为我俩泡茶。毛主席为我们介绍了在座的几个亲友,有毛主席的弟媳钱希均,还有陈瑾昆、梁淑华夫妇等。而后,毛主席引领大家入席。一张圆桌,碗筷、饭菜已经摆好———只不过比平时多了几道家常菜,没有鸡鸭鱼肉,没有满座佳宾……饭后,毛主席嘱岸英夫妇领我们看新房。新房是在朝内大街中联部李克农办公室院内的一间旧平房,布置得极简单:一张木床,两床花布被子,惟一的一件奢侈品就是一个苏联朋友送的一件小小的装饰品。”

毛泽东自投身革命后,已与家乡的亲友暌违数十年。开国大典后,最早与毛泽东相见的是堂弟毛泽连和堂表弟李轲。毛泽连比毛泽东小20岁,两人虽是堂兄弟,可却亲如同胞所生。他俩关系亲密非同一般,还有着更深的原因。毛泽连家人口多,生活难以为继。毛泽东的母亲见此,便将毛泽连的大姐毛泽建接来做女儿。毛泽东待毛泽建如亲妹妹,带她到省城读书,后又将她带上革命的道路。1928年5月,毛泽建被捕。敌人知她是“毛泽东之妹”,更是用尽酷刑。次年8月,被敌人杀害,年仅24岁。

随毛泽连一同进京的李轲,又名李祝华,是毛泽东的堂表弟。他家虽距韶山冲有10里路,可两家常有往来。毛泽东的伯祖父毛恩农生有一女,嫁与李家,她就是李轲的母亲。李轲的母亲,待少年毛泽东很好,毛泽东也总是亲切地称她为姑妈。少年毛泽东只要有空,就要去看望这位姑妈,姑侄关系亲密、融洽。

毛泽连千里迢迢进京,除了要见主席三哥,还想在北京治疗几近失明的眼睛。此时的毛泽东特别繁忙,可谓是日理万机。他还是尽量挤出时间,和泽连、李轲在一起。他让毛岸英和傅连暲陪着毛泽连去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眼睛。毛泽连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右眼恢复了一些功能。李轲也在医院做了痔疮切除手术,他们双双出了院。转眼到了11月,北京已有瑟瑟凉意。他们来时也没带棉衣,再说离家这么长时间,也开始思念家乡了。他们提出回家的打算,毛泽东也没有挽留。临行的那天,毛泽东送给他们皮箱、衣服和一些钱。

湖南和平解放后,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给毛泽东去信,告诉他,杨老夫人健在,并询问外甥岸英、岸青及女儿杨展的近况。毛泽东得知岳母健在,甚感欣慰,当即回信告知岸英、岸青的近况,并说岸英“很想看外祖母”。同时告诉杨开智,他的女儿杨展“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杨家亲人的生活,尤其是岳母的身体,时时牵挂着毛泽东的心,他多想回趟湖南,看看家乡,访访亲友。可国事政事,使他根本脱不了身。所以,他准备让岸英代表自己回趟家乡,以了却自己的心愿。

就在这时,杨开智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毛泽东知道这是旧的思想观念在作怪,亲友中这种东西万万不能滋长蔓延。10月9日,他致电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说:“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另电请派人转送。”这个“另电”则是给杨开智的,电文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杨开智是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他谋个“位置”的想法也是一念之间。他接受省委的分配,在省政府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他兢兢业业,在专业方面颇有建树,多次去北京开会。毛泽东也多次见他,鼓励他:“积极努力,表现成绩。”他们之间常有书信来往。1976年夏,已在病危中的毛泽东,看到工作人员送来杨开智的近照时,当即让打电话见面。只是医务人员考虑到毛泽东的病况,让留待病情好转再见面。没曾想,毛泽东沉疴不起,他们再也不能相见,这成为杨开智一生的最大遗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