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华清将军与大连海军学校

苏振兰

2014年07月25日11: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对于原国民党海军人员,要大胆地、放心地使用!”

在主持海校工作中,刘华清也注意充分发挥原国民党海军人员的作用。大连海校创办时,安东海军学校的大部分人员调到了大连海校。其中主要是原“重庆”舰的起义人员,也有少数原“灵甫”“长治”等舰的起义人员,他们大多分配到各教研室当教员或到机关工作。

对于他们,刘华清态度很明确:“我们实行的是团结和改造的政策。他们有的接受过西方海军教育,有一定的技术业务知识,政治上也要求进步,靠近组织,愿意接受改造,愿意为人民海军事业努力工作,但思想上往往存有不同程度的旧意识。我们一方面加强他们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根据个人优长,安排适当工作。”后来,有一些人担任了系、教研室、机关和学员队的领导工作。

但是,有些工农干部对国民党起义人员仍抱有成见,对他们提出的业务进修、提供参考资料等要求不去注意解决,对他们的家属工作、子女上学和医疗等问题的解决也缺乏主动,尤其在政治上关心不够,思想教育不够及时。有些领导对他们比较冷淡,不敢大胆放手使用,在政治运动中也是对他们批评多、耐心帮助少。因此,一些原海军人员向刘华清反映,学校对他们“政治上不够关心”,“感到自己政治上落后了”,“一到党日,精神上苦闷不安,无所事事”,甚至怀疑组织上不信任,担心今后的前途。

针对这个问题,刘华清态度坚决:“发挥国民党起义人员的积极作用,这是我党的一贯政策。刘伯承同志办西南军大,就大胆起用国民党起义人员。现在,他在南京办军事学院,教员中有许多国民党起义人员。讲起历史上的罪恶,国民党海军人员比陆军、空军人员轻得多了!对于原国民党海军人员,要大胆地、放心地使用!”同时,他领导学校党委专门进行了研究,统一思想认识,做出了关于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在广大干部、党员中深入进行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的政策教育,以消除对原海军人员的抵触情绪和各种思想顾虑;要用原海军人员的现实表现和对海校建设的重大贡献,说明他们不仅是团结改造的对象,更是学校建设的宝贵财富,必须主动去团结帮助他们。要求两个分校要认真搞好对原海军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订出计划,保障时间,订购资料,组织讲座,尽快提高他们的任教能力。同时,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组织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要求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领导干部每月要同一至两名原海军人员谈话,两个月组织一次有关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报告会。注重从政治上培养提高,关注他们的进步;从工作、生活上多关心,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必要时可以给予特殊照顾。

此决定一出,各级党委、广大干部党员和原海军人员衷心拥护,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原海军人员中的先进分子,有的被选拔到领导岗位,有的被吸收入党,有的被评为工作模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得到一定改善。他们切身感受到了组织的关心,工作更加积极努力,思想改造也更加主动自觉,为海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3年,朱德总司令、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先后到海校视察,刘华清陪同他们视察了实习舰艇大队,并乘登陆舰驶出大山岛外,观看大连港区,“朱总司令和刘院长对海校和实习舰艇大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谈话中,刘华清又和刘伯承讨论起了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使用问题。

“一旦要去中远海,需较大的实习舰艇才行。”

刘华清有一句名言:“未识海上风浪的水兵,算不得真正的海军。”

主持海校工作期间,每学年他都要组织学员进行12周的海上实习,把学员拉出去,经受风浪的洗礼。实习海区通常在大连、旅顺海区和外长山列岛、大连湾;远的则从大连出发,环渤海湾经烟台、威海,再从青岛返回;有时也经连云港到长江口返回。

海上实习内容除航海、枪炮、鱼水雷、观通、舰操、船艺、机电等课目外,第一学年要实习水兵战斗和日常勤务,第二学年要实习班长的战斗和日常勤务,第三学年要实习军士长和部门长的组织指挥并担任舰值更和舰值日。三年实习,使学员经历水兵、班长到军士长、部门长各个岗位的全过程,毕业后,经过短期见习,便可胜任本职工作。

1953年夏天,刘华清带领第一、第二分校学员进行了一次海上实习,两个分校的副校长也随舰出海,这也是刘华清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出海。

这次的实习海区在渤海湾和青岛附近。上舰后,刘华清和分校、实习舰领导一起,研究检查了学员的实习课目和生活具体安排,并和学员一起住在登陆舰上。舰长要把住舱让出来给他住,他谢绝了:“舰长室只能你住,这是工作需要。”见他态度坚决,舰长只好安排他住在军官舱。“军官舱也是袖珍型的,三平方米多一点,舱内有张一米宽的床铺,还有张小桌子、一个小洗脸池和一个小衣柜,布置得很紧凑。”

第二天一早,登陆舰离开大连港,开始了海上实习航行。开始几天天气很好,风平浪静,以后遇到一些风浪,也不是很大。登陆舰在内海湾来回航行,实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等课目。教员讲课,刘华清跟着学员听。学员操作,他也跟着看、学着做,学习如何利用目标测定舰位、用六分仪测天计算舰位。

航行时,刘华清还和学员一起到机舱实习。机舱温度高达40—50度,通风条件不好,非常闷热,噪音也大,他和舰员、教员和学员尽管一个个汗流浃背,却都很认真。舰上淡水很少,晚上,他和学员一样,只能用少量水擦擦身子。

航行到蓬莱、烟台、威海时,刘华清组织学员到岸上参观,了解地方社情民情。到著名的刘公岛参观时,他还请当地驻军介绍当年的甲午海战,对学员进行热爱海洋、保卫海疆的爱国主义教育。

出海实习,学员的体力消耗很大,刘华清要求把伙食搞好。当时,舰灶伙食费标准是每人每天两元多人民币,主副食价格都较便宜,伙食很好,每周还有两次会餐。由于天气炎热,加上疲劳,学员一般吃得不多。特别是遇到风浪,有些学员晕船呕吐,再好的饭菜也吃不下,不想吃。这时,刘华清动员学员吃饭,多吃东西。因为在晕船时,吃饭不只是为了充饥,而且是为了胃里有东西可吐。只要有东西可吐,就不会伤身体。

老水兵、老学员习惯了海上生活,不易晕船,即使晕船,也会对付,不把它当一回事。刘华清虽然是个老兵,但不是老水兵,他说:“老天爷不会关照我,也让我很好地体会了一下海上晕船的滋味。”

有一天,登陆舰从威海去青岛,途中遇到了七八级大风。大海发怒了,大浪一个接一个,海水从舰首一直打到驾驶台。登陆舰舰底较平,同样的风浪,摇摆起来比其他战斗舰艇大。这一次算是遇到了大风大浪,舰体一下抬上浪峰,一下抛进波谷,舰体横向倾斜达30多度,大多数舰员和学员呕吐了。刘华清也吐了,但还是坚持来到广播室,鼓励大家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以坚强的毅力征服风浪。

登陆舰迎着风浪,勉强驶过了成山角。这时,风浪越来越大,舰体在咯咯作响,似乎要断裂。这时,实习舰艇大队领导请示刘华清:风浪太大,为了安全,最好返回威海。最终,实习舰艇返抵威海,等大风过后再去青岛。

对于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出海,刘华清印象深刻:“这次出海,让我初次认识了大海,体会了海上生活的艰苦。我想,这只是近海和内海的实习,一旦要去中远海,需较大的实习舰艇才行。”这个愿望30多年后才得以实现。刘华清任海军司令员后,没有忘记第一次出海实习的窘况,便下决心建造了5000吨级的“郑和”号航海训练舰,后又建造了“世昌”号,专门担任海军院校学员海上实习任务。从此,学员海上实习条件才得到真正改善。

1954年4月,中央军委命令,大连海军学校总校撤销,两个分校则分别组成海军指挥学校和海军机械学校。刘华清也接到海军通知,准备去苏联学习海军业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