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荣新
“修建成渝铁路,我们军队要打头阵”
考虑到修建成渝铁路是在国民经济尚待恢复和缺乏必要施工设备的困难条件下进行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地方动员组织工作尚待开展之前,先抽调西南军区部队组成军工筑路队开始铁路建设。对此,毛泽东表示:“甚为必要,望即着手布置进行。”
1950年5月,邓小平在讨论成渝铁路有关问题的会议上强调指出:“修建成渝铁路,我们军队要打头阵。”6月15日,由西南军区直属部队组成的军工筑路第一总队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重庆九龙坡、油溪等工地,揭开了修建成渝铁路的序幕。后来,西南军区又从川东军区、川南军区、川北军区、川西军区和西康军区各部队总共抽调30174人,组成5个军工筑路总队。他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既是修建成渝铁路的主力军,又是一支重要的护路武装力量,保证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此后,为解决修建成渝铁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为促进西南地区失业人口的就业,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吸纳四川各地的失业工人参加筑路。最初实行计日工资,每一标准工每日工资为8市斤大米。在各级工会和劳动部门的具体组织下,共有18000余名失业工人从各地投入筑路行列,重庆市游民收容所的1200名游民乞丐经过学习培训后也参加了筑路工作。
抗美援朝开始后,各军工筑路总队于1950年11月底相继归还建制,工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对此,西南军政委员会又召开成渝铁路沿线各行署、专署、县人民政府负责人会议,决定由四川的4个行署负责动员、组织领导10万民工接替部队,按计件工资的办法继续修建成渝铁路,并抽调大量地方干部参与筑路的组织领导工作。
“花钱少,事情办得好”
1950年6月,邓小平在成渝铁路开工典礼致词中说:“我们今天建设成渝铁路,是在经济与设备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因此,人民对建设的希望是花钱少,事情办得好。我们调出一部分部队参加建筑,也是为着替人民少花一些钱,把铁路建设起来。”
成渝铁路线路总长505公里,整个工程共需完成土石方4211.3万立方米,需修筑隧道43座,修建大桥7座、中桥77座、小桥353座、涵渠1195座,架设电线7115.71公里,建设各类房屋23万平方米。当时,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经济都相当困难,邓小平特别指示,西南各行各业要大力支援成渝铁路建设,政府财政首先要保证成渝铁路施工开支。1950年至1954年,成渝铁路共由政府投资15583万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就地取材”的原则,成渝铁路在施工中尽量采用价廉的石料,减少使用钢筋混凝土,除大中型桥梁必须使用钢梁外,其余墩台、基础以及中小型拱桥、涵洞都尽量利用沿线所产的石料。全线43座隧道中,1950年后新建的28座隧道的边墙全为石砌,隧道拱圈有23座是石拱。全线共有石拱桥827座。这就大大节约了修路的材料费用。
成渝铁路全线总造价为人民币19014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37.65万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丘陵地区建成的最省的铁路。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