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秘书长、《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主编闫建琪。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邓小平文集》是从1949年编到1974年,选择了邓小平同志在这个工作期间的部分文稿,我们想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段的文稿,有什么特殊含义?
[闫建琪]:大家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名义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这部著作为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教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中央文献研究室又和中央的一些部门、地方的部门合作编辑了《邓小平军事文集》等,这些著作集对研究邓小平的思想和生平提供了重要的文本。邓小平一生的著作非常丰富,已经出版的著作集中只是收录了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文稿没有发表,在已经出版的著作集当中,建国前、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的文稿发表的比较多。对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反映得比较充分,相对来说邓小平1952年到中央工作以后,特别是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的文稿比较少。邓小平自己曾说过,担任总书记的十年是他工作最忙的时候,而这一时期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讲话、报告、谈话、作出许多的批示等等,这些文稿比较全面的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也反映了我们党这个时期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把这些著作编辑出来,对于深入了解学习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理论渊源很有意义;对于读者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及其继承发展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把这些文稿进行整理、编辑、出版,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研究非常必要,这就是我们编辑这部文集的初衷。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此次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分上中下三卷,跟大家非常熟悉的《邓小平文选》相比这样一个上中下三卷有没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
[闫建琪]:这也是很多网友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一个重要的编辑想法,是把《邓小平文集》定为是对《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补充,《邓小平文选》收入的是1938年到1992年期间的著作,第一卷收入1938年到1965年这段时间的著作。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的文稿只收入了27篇,而1966年到1974年的文稿没有收入。《邓小平文集》则收入了小平同志1949年到1974年的文稿406篇,这些文稿都是《邓小平文选》所没有收入的。
[主持人]:所以是一种补充。
[闫建琪]:对,这部文集涵盖的面非常广,涉及的很多领域过去都没有涉及,比如说三反、五反运动,比如关于新疆、西藏工作,关于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的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关于整风反右,关于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关于司法、邮电、交通、卫生、体育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而这些过去在邓选一卷里几乎没有涉及,相关内容的大多数文稿是第一次发表。从思想内容来说,这部文集是《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的丰富和扩展。
[闫建琪]:我举两个方面的例子。比如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文集收入的文稿题目就有《制度好不好决定于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搞建设必须适合自己国家的情况》《搞社会主义一要群众满意二要发展生产力》《我们的问题就是搞得太猛了》,他指的是大跃进运动。他还讲了《衡量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能不能发展生产力》,还讲了《搞建设要有一套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这些文稿大大丰富了邓小平同志这一时期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再比如关于党的建设方面,文集收入了《对党的干部要求应该更加严格》《紧密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必须对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整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问题》《党的建设就是要严》,还讲《要建立一套好的制度和作风》等等,这些文稿大大丰富了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所以我觉得这部文集是非常丰富的。
[主持人]:所以刚刚闫秘书长介绍了《邓小平文集》的特点,以及与《邓小平文选》相比新在什么地方,丰富在什么样的地方,我们也更想了解到这次首次公开发表的文稿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闫建琪]:确实很丰富,我们刚参加完编辑工作,还来不及很好地消化和学习,只是凭初步的梳理,谈谈个人的想法吧。大家知道,实践出真知。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在地方和中央多个重要领导岗位工作过,特别担任中央总书记的十年间,他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呕心沥血,为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和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我感觉现在看一些思想仍很有价值,比如说关于社会主义阶段,1961年,他谈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的时候就讲过,“如果认为我们现在的公社是共产主义的,那就要犯错误了,公社是社会主义的。”“有些同志想搞共产主义,超阶段,这样做的地方都犯了错误,没有这样做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1961年视察东北的时候还讲,“按马克思的说法,我们就是超越了阶段。一切都要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他对外宾还讲过,对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赫鲁晓夫看得很短,我们认为应该是很长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很长的时期。”这些谈话其实已经触及到了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沿着这个思路,他后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闫建琪]:还有关于社会主义的目的和任务。在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57年1月,他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究竟好不好,决定于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还说:“在具体制度上,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监督和防止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什么制度合适,就采取什么制度。”这些论述是过去大家都不知道的。1961年他还讲过,“如何搞社会主义主要靠两条,一群众满意,二发展生产力。”他讲,“群众是否满意、支持是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这是非常鲜明的思想。还有大家很熟悉的一段论述我们正式公布出来了,他讲:“不管是黄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生产,就用哪一种方法。”当时正是克服农业生产困难的时候。他还讲过这样的话,他说:“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衡量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我们能不能发展生产力,能不能比较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很明显,这些讲话都强调了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比如,他还讲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他在会见外宾的时候说:“一些亚非国家也讲社会主义,但我们看来,他们的社会主义同我国的社会主义不同。”“我们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制度。”“现在社会主义多得很,不仅现在,过去也多得很。《共产党宣言》中就谈到了许多种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消灭剥削制度。单单企业归国家管理,不叫社会主义,因为这在美国、德国、法国都有。”讲这话的时候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这就看出他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有这样两个标准,一个是发展生产力,一个是消灭剥削制度。他对这个问题提的比较早,认识比较深刻,这也可以说是他后来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和萌芽,这样的思想在文集中还有很多表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