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飞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向北而葬 让英灵返乡
【史实1943】
1943年,日军转用蚕食的方式侵扰敌后抗日根据地。江苏各抗日根据地在敌人据点周围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使日伪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本报记者蔡志明发自淮安刘老庄村的报道——
8月30日,从淮安城出发,要去捕捉那分明久远却又似乎近在身前的奇异嗡响,枪声。半小时后,抬头,跟前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门头上一颗红五角星。
71年前,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刘老庄连的82位勇士阻击1600多名日军,全部壮烈牺牲。“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挽联提醒我们,这是一支经过战火锤炼的英雄队伍,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最后在此战斗了整整一天。
纪念园制高点是张爱萍题词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碑高19.43米,代表着1943年。碑的主体形状好像两支步枪竖靠成八字,与碑名碑座的二字构成八二字样。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像一位沧桑的老人,把我们带入那个残阳如血的一天:1943年3月18日拂晓,淮阴城的1600名日军气势汹汹而来,数千群众和地方党政机关未来得及转移,宿营于此的新四军3师7旅2营4连决定就地阻击日军。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柔弱的文书罗桥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几名敌人同归于尽,指导员李云鹏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刺刀插入敌人心脏。
当晚,安全转移的村民们摸黑赶来,战士们倒在血泊中,无一具完整尸骸、无一杆完整枪支、无一颗剩余子弹!大家扛来门板、拖来芦苇席,含着热泪把烈士残缺的遗骸裹好下葬。有位老人哽咽着说:“这些孩子大都是北方人,我们就把头朝北摆放,让他们的英灵早日回家。”
纪念碑旁是烈士墓,1955年由当地军民重建,当年种下的82棵苍松青翠挺拔。常有人携花而来,久久默立。园里立着一根根纪念柱,刻着烈士们的名字,但只有17位烈士留下了英名,大都还空着。“他们生下时爹妈可都是取了名的”,2011年淮安启动“寻找刘老庄连无名烈士”大型寻访活动,决定要把那些遗漏的名字一一找回。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3师后来重组4连并命名“刘老庄连”,北上挺进东北,南下解放海南,立下赫赫战功。新时期,刘老庄连出色地完成了世界维和、抗震救灾等任务,永葆英雄连队的底色。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小二子,你们被包围了”
【史实1944】
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为支援正面战场,叶飞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部队,在淮安发起车桥战役,取得了空前胜利,揭开了新四军在江苏局部反攻的序幕。
本报记者蔡志明发自淮安车桥镇的报道——
“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 轻脚踏进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叶飞为纪念塔亲笔题写的碑名仿佛正在叙说着那场并未远去的战争。走进去,迎面看到一座主题浮雕,粟裕、叶飞和几名战士站在一起,正在进行战斗,身后是茫茫芦苇荡和滚滚涧河水。我们默立在昔日的战场,聆听时光中回荡的惨烈和豪迈。轻重机枪开火声、日伪军惨叫声,在耳畔隐约响起,战役打响的这一夜变得清晰真实。1944年3月5日凌晨,以粟裕为师长、叶飞为副师长的新四军一师在如今的淮安区车桥地区发起车桥战役。我军利用夜暗从敌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以隐蔽迅猛动作从四面八方越过外壕,迅速攻入镇内。
新四军在镇内与日军、伪军展开战斗的地点,刚好在现年80岁的老人朱文高家附近。他回忆说:“我当时11岁,战斗开始时我和村子里的百余人一起躲在家里的三合院。我清楚地听到新四军对伪军喊话:‘小二子(指伪军),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有53名同志牺牲,平均26岁,185名同志负伤,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松野觉也不幸牺牲。”讲解员曹晓平说,“如今烈士纪念碑上只刻有46位烈士的英名,许多烈士成了无名英雄”。
是什么原因让枪声在车桥响起?淮安区文史专家金志庚给出了答案:“车桥当时有5桥13庵108巷,镇上光粮行有130多家,有‘苏北小南京’之称,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对车桥发起强攻,一方面可以打乱敌人的‘清乡’、‘屯垦’,另一方面可以打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稳定苏中根据地的局面。”
这场歼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24人、全歼伪军480余人的战役,被当时的新华社赞扬为“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如今车桥古镇枪声不再,但用心聆听,一定还能感受到昔日的枪声隐隐——这是关于车桥战役不灭的记忆。
![]() |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