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飞
南京保卫战“遗址”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纪念馆
抗日山烈士陵园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
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
69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江苏抗日军民在极为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20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江苏抗日军民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
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本报记者兵分十路采访,十处遗迹,十个“故事”,记者们仿佛“穿越”到那八年浴血的九个年头,又一次“见证”并记录伟大抗战中的江苏篇章!
南京保卫战“遗址”:抵抗从未停止
【史实1937】
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以“膺惩”中国的抵抗。7日,日军兵临城下,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
本报记者陈月飞发自南京1865晨光产业园的报道——
“五米、十米,就这里!”8月31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胡卓然经过测量,指着脚下的土地告诉记者,就在这里,一发迫击炮弹击毙了一名日军少将。
一直以为,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后,血腥屠城时我军民几无抵抗,事实并非如此。2012年,胡卓然从大量新发现的日文资料中,找到一本1939年出版的《支那事变忠勇列传》: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四时,(井手龙男)……在步行至兵工厂西侧位置的学校校门北方大约十米处之时,于第五、第六中队的炮车之间的位置,遭到了发射位置不明确的敌方迫击炮弹攻击……在十五日……上午八(时)三十分他从容在江南的战线上陨落了。”
1937年12月初,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7日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攻陷,守军牺牲无数。仅雨花台一地守卫将士就有6000多人全部殉国。13日,南京沦陷。
14日是大屠杀的第2天,日军野战重炮十四联队联队长井手龙男等4名日军被一举击毙,井手龙男是一名少将!另有9名日军被击伤。该书不仅记述了经过,而且透露了被击毙的详细地点。据此,我们找到了敌酋倒毙的精确地点。
文中“兵工厂”即金陵兵工厂,现下是1865晨光产业园,南京的一处“小资”街区,静谧安详。史载,兵工厂后山有遇难同胞“万人坑”,这一带是日军暴行的“重灾区”。
现场发现,学校的五层楼校舍作为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还完好地保存于晨光机器厂院内,遗憾的是校门已不存。胡卓然带来了民国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一览》中的学校平面图,这是一张带着南北标志、比例尺的地图,结合指南针,我们马上确认了校门位置,就在校舍正前方十多米处。于是,从校门旧址向北走10米,敌酋被击毙地点就踩在脚下了。
据二档馆文献记载,金陵兵工厂在南京保卫战中是国军88师防区,中方记录里确有“一个迫击炮连”守厂的记载,根据该师装备表,击毙井手的迫击炮很可能就是金陵兵工厂所产。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军号永远嘹亮
【史实1938】
1938年春,粟裕率新四军一部挺进苏南,首战韦岗胜利。新四军逐步打开了苏南抗战局面,初步建立起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本报记者董超标发自句容茅山西麓的报道——
“纪念碑下放鞭炮,纪念碑上响军号”。8月31日上午9点半,记者和句容市白兔镇的120名党员干部来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聆听茅山新四军的军号。
望母山顶,36米高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矗立眼前,碑体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气势雄伟。碑前,有人放爆竹,一颗颗礼花弹冲上天,“嘭”地炸开,紧接着,“嘀嘀哒哒”的军号声响起,似在耳边又像在天边回荡,恍惚中把人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战鼓正响,陈毅、张鼎丞、粟裕、谭震林等新四军将领,带着战士们奋勇杀敌,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苏南新四军及地方武装长期屹立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在5000多次对敌作战中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为夺取华中乃至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纪念碑修建于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意在告慰当年茅山抗日根据地英勇牺牲的7000英烈。
碑前台阶寓意6月17日,是新四军打响苏南第一枪“韦岗战斗”的日子。当年,韦岗之战,新四军仅用半小时便取得胜利,陈毅喜闻后赋诗:“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踏入纪念馆,陈毅的狗头帽、叶飞的烟斗、粟裕看过的书、曾山用过的收音机,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抖落岁月风尘,穿越时空隧道,把人们带入70多年前艰苦而辉煌的岁月。“兵民并肩齐奋战,鱼水相依情意牢,山川草木溅碧血,烈士忠魂冲云霄。”新四军廉政文化史事馆二楼廊厅,镌刻着粟裕的这首诗,讲解员徐丽为大家讲了个小故事。
1944年初的一天,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在苏中老乡陈子群家开会,他的马将陈子群院子里一棵枇杷树下部树皮啃光。粟裕十分愧疚,当即掏钱赔偿,并承诺再买一棵枇杷树栽上。当时由于买不到枇杷树苗,只得另买了一棵黄杨栽上。“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是这支‘铁军’铁一样的廉政纪律。”
“原新四军领导吴仲超、王必成、段焕竞、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纪念馆院内,他们8年抗战一直在茅山。”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告诉记者。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