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共产党读本》连载

二十四、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谢春涛 主编

2014年09月15日16: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兵不在多,要精,要管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1980年3月,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着重研究了军队“消肿”问题。邓小平在会上强调:“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搞四个现代化也好,把军队搞精干、提高战斗力也好,都需要消肿”。[ ]同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开始了对军队的精简整编。1982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成立体制改革、精简整编领导小组。7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同时提出“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四项原则,以精兵为首要原则,强调要走精兵之路。9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决定继续精简机关、削减勤务保障和工程部队员额,增加战斗部队员额,使干部、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同时大力改革军兵种管理体制。到1983年完成了该方案规定的任务。

进行百万大裁军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军队整编和体制改革影响最大的一件事。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经讨论做出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重大决策。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100万。他指出:“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 ]7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这次会议通过的《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要求全军部队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百万大裁军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全军依照先机关,后部队、院校和保障单位的顺序,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同时注意把裁减人员同理顺工作关系、调整机构设置、建立科学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精简与改革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中国军队从此走上精兵之路。

到1987年初,裁军百万的工作顺利完成。通过这次精简整编,不但有效压缩了军队总规模,使全军总额由423.6万减至323.5万人,而且使全军的编成比例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在精减人员和撤并机构的同时,全军又根据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的原则,努力优化军队的体制编制结构。把陆军野战军整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将装甲兵部队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队大部分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编入集团军系列,并充实和扩编了通信、防化、运输分队,增编了电子对抗分队。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诞生,而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则被取消。与原陆军的军相比,集团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都有所加强,从而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同时已经组建的预备役师、团正式列入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序列,形成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新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的问题。这表明,人民解放军建设现代化合成部队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大裁军过程中,还大量淘汰陈旧落后的装备,全军共削减各种火炮近10,000门,各型坦克1100余辆,各型飞机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同时,人民解放军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将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向社会开放,将部分军用设施改为民用,全军所属医院,全部向社会开放。

此次百万大裁军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其减裁人员之众,难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军队广大干部战士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坚决听党指挥,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精简整编方案。一大批军队各总部、大军区的老同志主动让贤,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和风格。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也克服困难,努力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役战士的安置工作。各地热情欢迎和合理使用军队转业干部,使他们能够继续为国家建设发挥力量。

筹备恢复军衔制和推行军队文职干部制度的工作这时期也开始实施。1965年6月取消军衔制,严重影响了我军的正规化建设。1988年7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恢复了军衔制,决定从1988年10月1日起,全体官兵佩戴新军衔标志。1988年4月,中央军委正式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到当年8月30日止,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现役军官改为文职干部的工作顺利完成,全军总共有10万多人转为文职干部。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稳定军队中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在不断压缩军队规模,注重提高军队建设质量。中国虽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较大幅度的精简整编,但由于历史原因,军队规模大、人数多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制约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就此,江泽民指出:“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央军委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

在走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解放军体制编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改革。1992年4月,江泽民和中央军委做出“八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决定,通过继续压缩军队规模,精简机构,为20世纪百万大裁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庄严宣布,在20世纪80年代裁军百万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将再裁减员额50万。1998年4月,中央军委制定了“九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决定对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保障体制、部队编成、院校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改革。这一年,在江泽民的提议下,正式成立了总装备部,实现了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人。为了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军委对全军的院校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5所综合大学。对军事人才的培养也逐步走出一条自己培训和依托国民教育并行的新路子。据2002年统计,全军已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的干部3万多人。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88%、90%、75%,全军具有大专学历以上文化程度军官比例为71.8%。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军队开始实施三军联勤的保障体制,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的自成体系的供给模式,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体制的改革取得较大突破。同时还开展了军队后勤化改革、军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等改革。此外,兵役制度、军官服役制度、军队住房制度、军人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逐渐进行。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是中国走精兵之路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军队效率,理顺管理环节,提升整体执行力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科学阐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03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于2005年前裁减军队员额20万,使军队总规模保持230万人的水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大裁军,也是一次军队体制编制的重大调整改革。经过改革,军队总的规模压缩了,各兵种的比例调整了,精简了机关、直属单位和院校,优化了军兵种内部编成,改革了领导指挥体制,深化了联勤保障体制,改善了官兵比例。这次调整改革,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十六大以来,中央还坚持科技强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等取得巨大成就。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依法治军成效显著。重点建立和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和军队保障三大体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人民解放军在抗击自然灾害、支援奥运、反恐维稳等行动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建设一支精兵,思想上首先要过硬。2007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2008年,中央军委把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军政治工作的一件大事进行研究部署。经过充分讨论,在汇集全军智慧的基础上,2008年12月24日,胡锦涛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将其概括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人民军队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人民军队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保障建设精兵队伍的有力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对于军队国防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即“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为未来的国防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