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蒋永清: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台工作决策探析

2015年01月22日16:0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在中美建交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下,根据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情况、新要求,邓小平继承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思想,作出了调整对台工作方针的决策,即把“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方针调整为“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新方针。新方针有三个要点:第一,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第二,寄希望于 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第三,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对台工作新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它强调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并将其列入80年代三大任务之一;它还坚持“两手论”,既有和平解决的一手,也有不放弃武力解决的一手。

[关键词]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台工作方针;台湾问题;中美关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亲自领导了党和政府的对台工作,在继承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构想,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拟探析1978 年底、1979 年初邓小平决策实现对台工作方针的历史性转变。

一、对台工作方针调整的过程

在邓小平决策实现政策转变之前,对台工作方针被明确规定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1949 年3 月,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口号。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中断了这一进程,美国成为解放台湾的最大障碍。朝鲜战争停战后,1954年12 月,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侵犯中国的主权。为粉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1955 年5 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 次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平解放”的对台政策。1956 年9 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又指出:“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第95 页。)之后,经过两岸密使协商,这一方针进一步具体化,于1963 年形成了“一纲四目”的新思路。(“一纲”,指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蒋介石与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蒋介石与陈诚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与陈诚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对台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和干扰。1966 年6 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台湾省》的社论,重新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省”的口号。尽管“文革”中后期对台工作有所加强和调整,但随着1975 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以及邓小平的被打倒,对台工作又回到“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中。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一段时间,仍然延续上述口号。在1977 年8 月中共十一大政治报告和1978 年3 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有这样的表述。至于台湾解放之后,那毋庸置疑是和大陆一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77年10月,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等部门送邓小平审阅的《关于注意招收台湾省籍青年入学给邓副主席的请示》报告中提到,“将来台湾解放后”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此同时,邓小平也把“解放台湾”放在“打”上。早在1975年 7月军委扩大会议上,他就说:“抓紧、加速解放台湾的准备,是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军队面前的一个总要完成的任务。”1977年9月 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联社董事会代表团时说:“中国政府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这不是我们的侧重点。”1978年 6月,他在听取有关军队装备问题的汇报时也强调目前海军和空军的“着眼点是解放台湾”。

这个方针的调整,发生在 1978年 5月美国总统卡特对华政策转变之后。1978年 5月,卡特表示接受中国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三项基本条件,并于年内采取行动。在中美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下,经过紧张谈判,1978年 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双方达成共识:“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 40页。)中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建交为中国调整对台工作方针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与此同时,国内工作中心的转移也促使对台方针必须转变。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从社会主义要有“优越性”的角度出发,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上,并把它看作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收入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若是在台海两岸爆发战争,势必给国家和人民加重经济负担,拖累本应争分夺秒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事业。

在上述国际国内背景下,邓小平作出调整对台工作方针的历史性决策。新方针不提“解放”二字,而用“解决”,把“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调整为“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统一大业”。从 1978年 10月起,尽管这时公开报道还使用原来的提法,但邓小平已经开始在内部讲话中使用“台湾归回中国”的提法,不再提“解放台湾”。1978年 10月,应日本政府邀请,邓小平前往日本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日本。在同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会谈时,邓小平说:“我们将在充分尊重台湾现实的基础上,来解决台湾问题。采用日本方式也是尊重台湾现实的一种表现。”(《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第 410页。)11月 2日,根据中美建交谈判的新进展,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看来美方想加快中美关系正常化,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时机。”(《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 417页。)11月 14日,邓小平途经缅甸仰光时,在机场同缅甸总统吴奈温进行会谈:“我们甚至把底都交给他们了,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 430页。)11月 28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蒂尔时明确说,在台湾归还中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它的资本主义制度。当然,他也加了一句:“至于时间长短,那要看事态的发展。”

1978年 12月 13日前夕,邓小平就中美会谈中的台湾问题作出批示:“要明确表示:美方可表示和平解决的愿望,同时我方也要用相同方式表示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 449—450页。)这里,邓小平亲笔用文字形式确立了“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新提法。之后,中美建交公报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也用“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新提法,替代了“解放台湾”的提法,对台工作方针实现历史性转变。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问美国。访问期间,他多次表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他也同样强调,我们不能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这些公开宣讲,使我们的对台工作新方针为国际社会广为知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