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介甫
毛泽东为她的爱情牵线搭桥
中共中央于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期间,陕甘宁边区医院的年轻女医生朱仲丽被调到大会服务处做代表们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作为有大学学历的医师,23岁的朱仲丽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且长相秀丽,在延安是个受很多年轻人关注的“明星”。
一天上午的会议休息时间,毛泽东与王稼祥到会场外散步,没走多远正巧遇上了从城里赶回来的朱仲丽。因为早就相熟的缘故,毛泽东见到朱仲丽非常高兴,扬着手热情地打起招呼:“嗨,小朱!”朱仲丽闻声驻足,一看是毛泽东,赶紧举手敬礼。毛泽东被对方认真的模样逗得哈哈大笑,笑罢对王稼祥说:“稼祥,你们也认识一下,这是我的小老乡朱仲丽医生。”
毛泽东的话音方落,朱仲丽已向王稼祥伸出手,大方地说:“王主任(王稼祥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笔者注),您好!”
王稼祥热情地与朱仲丽握过手,目光中闪烁着一种陡然的喜悦:“小朱同志,认识你很高兴!”
这时的毛泽东插话说:“王主任啊,别小看这细妹子,她可是边区医院的外科大夫,我们这些人的医疗健康都归她管,你也在其中呐。”
3个人寒暄一阵之后,朱仲丽离开了。望着朱仲丽渐渐远去的背影,王稼祥忽然对毛泽东发问:“你是怎样认识小朱的?”紧接着又补充道:“我是说你在什么时候就认识了她?”
毛泽东听来觉得有些奇怪,王稼祥是很少主动打听女性的,这次是怎么了?转而一想又似乎明白了什么,便对王稼祥说:“我和她父亲是老朋友了。”
毛泽东问王稼祥:“怎么样?我的这个小老乡不错吧?”
“嗯,不错。”王稼祥诚实作答。
“你下一次要见她的话,就去找肖劲光,肖劲光是她的姐夫。”
“噢,是这样。”王稼祥记住了。
王稼祥在毛泽东的指引下,没过多少天,真的去找八路军延安留守兵团司令员肖劲光。肖司令自然也就心领神会,与朱仲丽的姐姐一唱一和地撮合。终于在1939年3月5日农历元宵节,王稼祥与朱仲丽在战友和亲人们的祝贺声中喜结良缘。
婚礼那天,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婚礼。毛泽东对王稼祥笑呵呵地说:“你成了我们湖南的女婿,今后可要好好照顾我们的长沙细妹子啊。”
给刘少奇治病成了好朋友
1942年底,延安杨家岭———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一天,在杨家岭医务所工作的朱仲丽,接到通知要她担任刚从苏北解放区到延安的党中央领导人刘少奇的保健医生。
当时,刘少奇受党中央的委托,回延安来参加党的“七大”的筹备工作。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年,日伪顽敌狼狈为奸,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层层封锁,环境极为险恶。刘少奇于这一年春天由江北苏区出发,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于年底到达延安。一路上长途跋涉,险象环生,历尽千辛万苦,身体极为消瘦和虚弱。
一天晚上,夜已很深了,突然有人来敲朱仲丽的门:“朱医生,请你来看看病。”
朱仲丽听出是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的声音,立刻意识到,准是刘少奇病了,便急忙穿好衣服,带上听筒、血压表和体温计等,向刘少奇住的窑洞奔去。
只见刘少奇正躺在一张藤条编织的长椅上,右手按着腹部,神情十分疲惫,面色苍白,很虚弱的样子。他看到朱仲丽进来,不住地点头微笑着。
“很对不起,把你请来了,干扰了稼祥同志的休息。”刘少奇以歉意的口吻对朱仲丽说道。
“不。你的脸色不大好,怕是过于劳累了,要注意休息啊!”朱仲丽关切地说。
经过检查,朱仲丽诊断刘少奇的慢性肠胃炎又发作了。刘少奇患这种病为时已久,是由于长期在白区进行地下斗争,衣不暖身,食不准时,工作紧张造成的。返回延安这段时间,由于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路途辛苦,工作比较繁重,使肠胃分泌受到障碍,胃液肠液减少,消化不良,引起胃痛。
她打开药箱,取出解除胃痉挛的药片给他吃。朱仲丽心想,如果能有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给他吃该有多好啊!或者,哪怕是一碗普通的挂面也好呀。可是,在当时的延安,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这只能是一种奢望。
朱仲丽只好要求刘少奇少食多餐。但刘少奇听后,连连摇头说:“一天三顿还不够?还要吃四五顿?大师傅老陈已经够辛苦的了。他为我做饭菜很柔软,又不油腻。在延安能这样已经够舒适的了。”
朱仲丽见状,又想起了另一个妙主意。她请大师傅老陈把馒头切成薄片,在炭火上烘干给刘少奇吃。这种干馍片与大城市的面包相比,另有一种风味。朱仲丽将烘好的干馍片装满一个铁盒子,送给刘少奇说:“少奇同志,陈师傅听说你有胃病,特地为你精制了一盒‘奶油饼干’。你夜晚工作的时候,吃上几片,对胃病很有好处。”
刘少奇看着朱仲丽喜气洋洋的样子,半信半疑地接过盒子,打开盒盖一看,认出是烘干的馒头片,很高兴地取出一片送到口里,哈哈笑起来,连连夸奖说:“不错,不错,又脆又香,真是山沟沟里的上等美味饼干,我还是头次享受。朱医生真有办法。”
因为刘少奇与王稼祥、朱仲丽夫妇在杨家岭时,是一墙之隔的邻居,不仅天天见面,而且时常在晚饭后一起散步。
一天晚饭后,他们又一起在窑洞外面的黄土坪上漫步,边走边谈着。刘少奇对朱仲丽说:“我是你的同乡,而且是小同乡,是宁乡县道林人。我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听过一位有名的教育家讲演,受益不少。这位教育家就是你的父亲朱剑凡先生。”
朱仲丽一听,她没有想到,自己早已病故的父亲,一位普通的老教育工作者,竟在刘少奇的记忆中留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内心十分感动。
时钟指向1950年4月一个周末夜晚。中南海春藕斋。室内音乐悠扬,乐曲阵阵。中央领导同志在劳累、忙碌了一周之后,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轻松地休息一下。
朱仲丽透过人群,看到刘少奇也来了。他身子靠在沙发上,看上去很疲倦,显然是工作太累了。
朱仲丽迎上去问候。
刘少奇很高兴地与朱仲丽交谈起来。突然,他话锋一转,问朱仲丽:“挖你祖坟同意不?你有权利表示自己的意见。”
朱仲丽吃了一惊,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心想,我哪里知道有什么祖坟啊。
刘少奇看着朱仲丽疑惑的表情,解释说:“北京西北郊发现了明朝的十三陵。现在要开掘了,听说有不少的文物咧。”
朱仲丽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当时许多同志都知道朱仲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所以常常跟她开玩笑,戏称她是皇帝的子孙。刘少奇也还记得这件事。
朱仲丽忙回答道:“那当然同意,这是国家的历史文物。”
“啊!你这个子孙倒慷慨大方,分文不取,就表示同意了。”刘少奇打趣道。
“听说山道崎岖,汽车路很不安全。”朱仲丽回答说。
“你应该去,看看你的祖宗。”刘少奇幽默、诙谐地对朱仲丽说着。
刘少奇接着又对朱仲丽谈道:在庐山顶上,有一间房子的墙上挂着一幅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虽不知出自什么人的手笔,但确是稀罕的东西了。画上的朱洪武相貌很怪,下巴很长,两耳垂肩。说到这儿,刘少奇又故意打量一下朱仲丽,开玩笑地说:“你怎么不像他呢?”
尽管朱仲丽当时没有见过这幅画像,听刘少奇这样一问,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少奇同志,您这一说,我倒好似看到了画像。不过我想,我若是真像朱洪武的话,那我不成了丑八怪了吗?”
谈到这儿时,乐队奏起了轻快舞曲。朱仲丽起身邀请刘少奇跳舞……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