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从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正确处理中把握共产党强大的内在力量逻辑
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在抗战中强大起来?对于这个问题,除了前面讲的几点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的正确把握中来理解。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双方的战争,而牵涉到多国关系和多方利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方战略的调整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共两党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抗战形势发展。随着抗战深入展开,中国的抗战形势越来越错综复杂。如果说日本政府是企图吞并中国的疯狂侵略者,那么国民党顽固派则可称为国共两党关系紧张局势的麻烦制造者。处理不好内外多方关系,中国抗战随时都有中途妥协乃至失败和重新爆发内战的危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才使国共两党坚持合作抗战到底,从而对夺取中国抗战胜利起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不断变化的中国抗战形势,正确处理两国三方关系,对引导中国抗战胜利起了领航性主导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具有两面性,既有抗日、联共一面,又有对日妥协和“溶共”、“防共”、“限共”,乃至“反共”一面。如何处理两党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能够善处自己,又能够善处同盟者。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抗战形势的逆转和两党关系的恶化,以及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作了充分思想准备,并酝酿了相应的对付措施,因而两次打退反共高潮后,都迫使国民党回到继续抗日的正确方向,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积累了政治和军事力量。
其二,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不断变化的国内阶级关系,对使抗战力量最大化,起到了凝聚性主导作用。这反映在对中国资产阶级、中间势力的认识变化上。1940年3月,毛泽东首次从各阶级对待抗日的态度上,特别是对大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对待抗日的态度作了深入分析。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党对“中间势力”作了深刻分析,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把争取中间势力提高到关系抗战形势发展的关键意义上来认识,强调党的任务就是争取中间势力的进步和转变。这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也无论对打退两次反共高潮还是共同抗日的斗争,都起了重要作用。
其三,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国民党不断变化的对日立场和对共产党的态度,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和策略,对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起了督促性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打交道的经验教训,深化了与国民党的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以推动国民党共同抗日,择其最主要者有:一是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方针。二是揭示了又团结又斗争的多层次多侧面关系,强调以斗争求团结。三是提出了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坚持这三个原则,就能“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日本又不能大举进攻共产党,将国民党引导到对敌斗争一个目标上去”。 这些原则,为坚持两党合作抗日确立了准绳,从而共同夺取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推荐阅读: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