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4】

——专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

记者:樊宪雷杜栋

2015年08月10日14: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记者:是不是国民党政府没有认识到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从而给了共产党发展的机会?

张宏志:应该说国民党在战争中也逐步意识到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曾说过,第二期抗战以游击战为主。为此,国民党军队曾向共产党方面学习游击战法,并请共产党派人协助举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由蒋介石亲兼训练主任,由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任副教育长,请八路军的教官对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传授游击战经验。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阶级性质所决定,虽然教者倾囊相授,共产党军队的游击战法却是他们无法复制的。国民党政府在敌后曾部署了不少军队,建立了冀察、苏鲁两个战区,但都因脱离民众而战力薄弱,反过来又因抗战不力而更加丧失民心,恶性循环,越“抗”越小,最终无法长期立足。

记者:现在有些人认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过的大规模会战相比,共产党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是零敲碎打,起不了主要作用;而另有一些所谓“抗日神剧”,则渲染得很夸张,给人们一种轻松浪漫的印象,似乎在敌后作战很容易。应当怎样去纠正这些误解呢?

张宏志:对于敌后战场的误解甚至曲解、污蔑,其实是早已有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攻击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趁机坐大”,近年来又有人以披露“真相”为名,重拾牙慧,进行炒作。而我们一些正面宣传敌后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又出现了一些背离真实历史环境的描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敌后抗战背景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单纯追求战斗场面的热闹和刺激所致。结果是使许多青年人对敌后抗战的艰巨复杂性产生了逆反心理,以为进行敌后游击战争不需要经历艰险残酷的斗争,除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少数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外,似乎也没有多大战绩可提。这就要求我们对敌后的战场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

共产党军队能在敌后坚持和发展,除了懂得和善于发动群众,还要经受住严酷战场环境的考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有政治信念的军队,处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有着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有在长期残酷战争环境中锻炼出来的顽强战斗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着以弱胜强的历史传统和高度自信,决定了这支军队能够在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发展壮大。

敌后战场位于敌人的心腹地带,威胁日军的后方安全,阻碍了日军对于占领区的压榨和利用;敌后游击战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刻地消耗着日军的有生力量,形成难以愈合的出血伤口,这些都是日军绝不可能容忍的。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因此,任何武装力量到敌人后方长期坚持,只能是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绝不可能“游而不击”,更无法安然“坐大”。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日趋消极,日军更是集中力量对付威胁其后方安全的抗日根据地,开展所谓的“治安肃正作战”。这种作战不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手段以及情报斗争和特种作战为一体的“总力战”。其间,日军在战略上采取封锁包围、分割蚕食等手段进攻、压缩根据地,甚至不惜采取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图毁灭根据地的生存条件;在战术上采取“铁臂合围”、“捕捉奇袭”、“纵横扫荡”、“反转电击”、“辗转抉剔”等种种战法,花样不断翻新,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战武装要在其中生存和发展的战场环境。其艰难复杂程度,是一般军事力量无法承受的。

记者:也就是说,共产党的军队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游而不击”、“趁机坐大”的条件。

张宏志:准确地说,应当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大”。共产党的军队力量日益壮大,靠的就是抗战坚决,是靠打出来的。只有坚决抗战才能获得人民拥护,也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战斗力。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一个发展——缩减——再发展的波浪式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在与日军的反复较量中不断锤炼成长起来的。经过这种锤炼而形成的强大战斗力,也是日后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能够战胜数量、装备均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队的战斗力是在战场上摔打出来的,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亦同此理,凡是对日作战较多的部队,其战斗力就比较强,国民党军队中的“新一军”、“新六军”、“五军”、“十八军”、“七十四军”等所谓“五大主力”,莫不如此。反之,作为蒋介石亲信的胡宗南,所部一直享受着种种优待,但由于长期用于包围监视陕甘宁边区,疏于抗战而一味扩充实力,虽在抗战胜利时发展到数十万众之多,却在解放战争中暴露出是国民党嫡系部队中战斗力最弱的一支,在国民党军队兵力优势最大的西北战场上完败于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这也为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坐大”,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注脚。

记者:近年来,还有人在网上炒作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阵亡将领的数量和级别高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以此作为贬低共产党军队抗战功绩的依据。您认为应当如何看待这种论断?

张宏志:这种论断完全是荒唐的。首先要明确,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和官兵,不管是来自哪一支军队,都是为民族解放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都值得后人永久地纪念。但是,仅以牺牲将领的多寡来衡量军队在抗战中的贡献,是十分片面的,关键要看是否实现了作战目的。将领牺牲多寡,与军队规模、战场环境、作战样式、战役成败等有着很大关系。如果只以牺牲将领多少来论贡献,那就只有作战失利甚至全军覆没部队的贡献才是最大的,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就实际情况而言,所谓共产党军队将领牺牲很少的说法也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这种说法是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国民党政府给的编制为依据的。比如,国民党政府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的编制,致使红军中许多著名战将都只能降格任职。八路军中的团长,大都是红军时代的师级干部。随着敌后抗战的发展,八路军每个师都发展为方面军性质的战略区,全军发展为近百万人的规模,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限制,正式编制仍然只有三个师。新四军更是在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反共高潮中被撤消了番号。如此一算,共产党军队中牺牲的将领,得到国民党政府承认的,也就只剩左权将军一人了。而实际上由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战场,各级指挥机构身处四面受敌的险境之中,牺牲的高级指挥员是很多的,其中军分区一级的干部就相当于国民党军中师旅一级的将领。据统计,共产党军队的规模虽不及国民党军队,但牺牲的旅级以上指挥官却不少于国民党方面。敌后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地委级以上的党政干部,也有很大数量。就牺牲将领的身份而言,左权将军作为指挥整个华北抗战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作为在指挥体系上独立于国民党军队的一支抗日武装的统帅部成员,其在中国抗战中的实际地位也远在任何国民党军牺牲将领之上。此外,在整个 14年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牺牲的将领,也是绝不允许忘记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