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樊宪雷杜栋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记者: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毛泽东 1941年 5月在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就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自此,“中流砥柱”就成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作用的形象比喻。但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提出国民党才应是中流砥柱,而共产党不可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对此,您如何看待?
张宏志:这种争论,在抗战结束那一天起,在国共两党之间就出现过,但也早有公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增多和国共两党关系的重新建立,关于抗日战争中两党地位的争论又有所抬头。对此,应该站在全民族抗战的高度,对两党的历史贡献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领导了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历史性贡献,但其中确实也有一个谁引导谁、谁代表了中国未来希望的问题,可以不区分首从主次,但不能不明辨是非曲直。这样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有些人认为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统治区域和掌握的资源和兵力远远超过共产党,应该是中国抗战的主导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在整个抗战问题上,始终是共产党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国民党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不战而弃东北,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不敢应战,寄希望于列强控制下的国际联盟的干预,而共产党在事变第二天就发出了号召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言,并派遣党员干部深入东北各地组织抗日游击战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也于次年四月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表明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和红军在法律上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在华北危急之际,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民众抗日救国运动,是共产党不计前嫌,首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后来的全民抗战创造了条件。
在抗日战争初期大片国土沦陷之后,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国民党内亡国论甚嚣尘上,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力量在敌后的发展壮大又心生恐惧,导致了国民党政府抗日态度动摇、反共意识抬头,对外试探求和,对内限制、压迫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许多国民党军将领率部队成建制叛变投敌,是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方针,为中国抗战的前途指明了方向,并以既团结又斗争的方式阻止了国民党分裂统一战线和对日妥协。共产党军队以数万之众,在缺乏外援的情况下挺进条件最艰苦的敌后战场,长期浴血奋战,先后杀伤日军数十万、伪军上百万,自身无一支部队叛变投敌;八路军、新四军的统帅机关深入到敌后战场,朱德、彭德怀等最高指挥官不避艰险,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断创造出以弱胜强的奇迹,这些都为全国军民作出了表率。尤其是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以其政治的清明、民生的改善、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团结,使全国人民真切感受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社会焕发新生的曙光。
所有这一切众所周知的事实表明,在抗战问题上,共产党始终引领时代的潮流,而国民党则始终处于被批评、被推动、被鞭策的地位,其间谁引导谁的问题不言自明。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