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访谈实录:谢飞、郑勇谈“谢觉哉家书背后的故事”

2015年08月26日13: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谢觉哉之子、著名导演谢飞,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做客人民网

>>进入直播页面

>>观看视频

访谈新闻

谢觉哉之子谢飞:父亲百余封书信集亲情、乡情于一体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将继续做延安五老家书系列图书 

谢飞、郑勇谈“谢觉哉家书背后的故事”(组图)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熟悉历史的网友朋友们都了解谢觉哉同志是我们的历史上延安五老之一,他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同时谢老也是著名的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近日,《谢觉哉家书》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书中收录了谢老50余年写下的115封家书,今天在现场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这本书的作者、谢觉哉的儿子、著名导演谢飞老师,欢迎谢老师。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欢迎两位!

主持人:两位将和我们一起谈一谈这本家书。我们先想问一下谢老师,怎么样想起来出版谢老这样一本家书,整理用了两年时间,并且您自己感慨说整理这些晚了整整40多年?

谢飞:我今年已经73岁了,但是我从上了电影学院,然后毕业,去当老师,也和大家一样,我们经历了文革。所以,我正式开始教书和做导演是在文革后,就是80年代初期。所以,那个时候都为了自己的事业,还要结婚、生孩子等等,对父亲是很了解,但是后来又发现也不了解。因为1971年我的父亲就去世了,我在这本书的序里讲的,我和我父亲相差年纪很大,差58岁,所以叫做忘年父子。在他健在的时候我们基本还是一个学龄儿童,甚至上了大学刚刚开始工作。所以,当我最近这几年比较空闲了以后,我才开始看我父亲过去的一些东西。因为我母亲还是非常能干,她在80年代初期把我父亲的传记、日记、文集、诗集都出版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但是没有几个人仔细读过。

谢飞:身边的事,好象很熟悉,但是没有真正一点一字一句地读。五六年前,我有时间开始读他的日记,同时就发现了有一些很珍贵的信件。当年他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写的信件这里也有,我们当时读过,因为我们当时都是在小学、中学、大学学习,主要是教我们怎么样好好学习,学好字,你们的字太差了,你们的中文错别字太多了等等。后来我又看到了他对他的第一夫人湖南家庭的很多信。所以我非常感谢湖南的我的大妈妈和我的那些兄弟姐妹们,他们从最早的1919年的信到20年代、30年代的信,她都保留下来了,在整理的过程中,当时因为是家书,我父亲的一些政治方面的东西,所以,没有怎么把它单独整理出来,我后来就看到了这些。很多事情我过去都不知道,包括我父亲一生中两次婚姻,两个家庭,那么多孩子,是怎么样过来的。

谢飞:后来当这些书信到了我的手里,一个是我觉得他们非常珍贵,就是一些墨迹都是保存了几十年的这种墨迹。因为我父亲是个末代秀才,他的毛笔字非常好,非常漂亮。最早还是1937年,他离开家乡十年多了,写的一首词,怀念家乡,就叫《家乡好》,我觉得这个词写得通俗易懂,又非常亲切。于是我就请了一个我合作过的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做成曲子。

主持人:您把这首曲子也带到了我们现场。我们听一下。

谢飞:先讲他家里的房子,虽然小,但非常凉快。第二段写他吃的很好,吃腊肉、干鱼、煎豆腐。第三段就怀念家里的夫人。

谢飞:我们家,有你住的地方,有你吃的,有你的亲友。一个老婆婆养着一头大肥猪。当时就把这个谱成了曲,请了湖南籍的歌唱家王丽达演唱的,当时在网上发表挺受欢迎的。

主持人:这是1937年8月写自兰州。

谢飞:后来我发现大量的我们保存下来的都是1937年国共合作以后,我父亲离家十年以后,又和家乡的妻子和孩子们开始通信。大量的,一直延续到解放后50年代。因为他们都是成年的那些我的哥哥、姐姐,他们要经历新中国出现的各项变化,包括土地改革、包括大跃进,包括文革。所以,在家信里面既表现了亲情,又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反映了我父亲教导孩子怎么做人,怎么样做事,那些各种各样的家风。于是就开始产生了这个念头。三联书店,他们特别支持。这个选题给他们,他们很支持。于是我们就搜集下来,是三部分,一个是给湖南的家庭的,一个是给北京,给我母亲和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几十封。最后我又发现了他五十年代开始,他和他家乡的县长,就是宁乡的县干部。因为他当时1953年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县长,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愿意跟你通信,因为我关心家乡的变化。这样坚持了十年,他跟这些县长有十多封。这就是革命者的家书的特色。所以编成了这么一本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