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蓬飞 张能华
从“八台八网”到“七网一系统一平台”的历史跨越——
网聚三军,信息直抵单兵
这是一张手绘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战略指挥通信示意图。驻足观看,令人感慨万千——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敌后战场逐步变成主战场。为了保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联络指挥,1940年,军委三局利用仅有的8部直属电台,区分工作性质和联络对象,组成了8个无线电通信网。
这张网有多大?史料记载,其实当时电波覆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陕一带,另有南京、福建、香港等少数几个南方地区。据说,当年海南琼崖根据地为了与党中央恢复建立通信,连续半年不停呼叫,但由于电台功率小、信号弱,始终联不通。后来逐渐加高天线,直到加上第7根竹竿,才将微弱的信号送到延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走进这个总站的各个机房就会发现,我军通信兵“鸟枪换炮”,通信装备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军建成了光纤通信传送网、无线电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电话网、军事综合信息网、指挥网、图像传送网、军队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一体化指挥平台,形成了无线结合、机固结合、通指一体的保障体系。史上著名的“八台八网”,已经发展为“七网一系统一平台”。
“名称的简单改变,并不能全面反映巨大的时代变迁。”该总站主任吴红光告诉记者,如今,一条条架空明线从北京直通每一个哨所;一条条地下电缆铺设到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一根根海底光缆沟通了大陆沿海所有设防岛屿;一个个固定、车载、舰载卫星站,连通了远在高原、戈壁的边防部队,直至地球南极的长城站……
有了这些装备和网络,指挥决策层真正做到了号令三军、直通全国,而且可以直接呼叫单兵。
这一天,大漠砺兵,总站官兵闻令而动,通过多种通信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了参演部队“抗中通”“扰中通”“动中通”。
这一时,跨军种联演在黄海之滨打响,有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通信保障,“空地通”“跨海通”“全维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现实。
这一刻,三军部队各作战值班室,全部实现了可视化指挥,军委领导24小时“叫谁谁到,要哪哪通”。
一字一码连着千军万马,一敲一击激荡战争风云。放眼全军,一支支通信劲旅像这个总站一样,在信息化战场展开历史新的一页。
![]() |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