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蓬飞 张能华
【记者感言】
始终不变的是忠诚可靠
■梁蓬飞
走进总参某通信总站,就走进了我军通信兵的昨天,也走进了我军通信兵的今天。
从“一部半电台”白手起家到“八台八网”初步构建,从勉强辐射全国战场到无缝覆盖陆海空天,从传统“通信战士”到现代“信息尖兵”……时代在变,战场在变,作战样式在变,通信兵也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对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对党和军队的无比忠诚,对赢得胜利的无比渴望,对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血性。
莫道承平日久,时刻忧患在心。作为党忠诚可靠的传令兵、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只有铸牢军魂、练好本事,枕戈待旦、常年备战,才能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直达三军,才能确保我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历史照进现实,现实启迪未来。70年前的枪炮轰鸣声犹在耳畔,70年来的强军征程仍需只争朝夕。
【探访史馆】
毛主席为《通信战士》题写刊名
■本报记者 刘一伟 特约记者 李强 通讯员 谈剑
走进总参信息化部通信兵陈列馆,一本泛黄、残破、手刻油印的《通信战士》创刊号映入眼帘。
翻开它,犹如走近我军通信兵发展的历史源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靠“一部半”电台起家的我军通信兵,急需培养壮大通信人才队伍。1939年底,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把王进和林风两个青年学生干部叫到一起,对他们说:“有件事想了很久了。三局的业务和各根据地的联系越来越广,为了交流前后方的经验,使通信人员更好地掌握手中武器,我们需要办一个自己的刊物,刊物定名为《通信战士》。”
当时,延安的一些军政报刊都有毛主席的题字或题词,林风在王诤授意下起草了“发刊缘起”,请求毛主席题写刊名和发刊词。过了10多天,毛主席的批复回来了。在3张32开的毛边纸上,主席一连书写3个“通信战士”,并在退回的“发刊缘起”上写道:“我没有时间写发刊词,你们好好办吧。”
看着毛主席的题字和批示,3个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把毛主席手书的“通信战士”精心刻成木印章,并从市场上买来了油印机、油墨、蜡纸和纸张。
1940年元旦,套红印着毛主席书写刊名的《通信战士》正式出版。王诤在发刊词中写道:“从1930年到今天,通信工作的作用当抵得若干武装队伍的力量——依靠它来掌握战斗全局;依靠它来实现党的及时领导;依靠它来明了国内外的情况。”“今天和大家见面的礼物,影视技术知识的灌输者,交换工作经验的媒介,建立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的推动者。它应该使我们的工作更前进一步,优良的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在党中央的热情关怀和广大通信兵的支持帮助下,《通信战士》越办越红火。除开辟“电学讲座”“制造报告”“技术问答”“工作经验”等专栏外,还刊登反映通信战士生活的通讯、散文、报告文学、诗歌、随笔等。其中《一架发电机的诞生》一文,热情讴歌了在西北高原上用智慧、意志和双手创造奇迹的通信战士,被《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相继转载。
1941年10月,毛主席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12个字在第11期《通信战士》杂志上刊登后,迅速引起热烈反响,成为全军通信兵的座右铭,一直沿用至今。
时光荏苒,薪火相传。如今,这份杂志已成为我军通信官兵书桌案头必备的读物。截至记者采访时,已出版676期。从抗战烽火中走来,向信息化战场迈进,墨香四溢的崭新封面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刊名依旧熠熠生辉,光照今人。
“676期《通信战士》杂志,就是一部我军通信兵发展史。”记者有理由坚信,随着在强军兴军征程上的阔步迈进,《通信战士》必将见证和记录我军通信兵更加绚烂夺目的时代风采。
![]() |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