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蓬飞 张能华
【单位名片】总参某通信总站,前身是1931年1月在江西宁都创建的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发展为军委直属无线电分队、军委无线电集中台、军委无线电总台。
组建84年来,这支部队始终跟随党中央、中央军委转战南北,屡建功勋,圆满完成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军事斗争准备、奥运会和世博安保、科学试验、抗震救灾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等通信保障任务,先后涌现出“模范通信战士”易文军、“模范通信站”某团长途电话站等先进典型,有7名同志当选全国党代表和人大代表。2009年,由该站组建的通信兵方队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在我军通信兵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参某通信总站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传人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特约记者 张能华 通讯员 田文章
这是一支由毛泽东、朱德亲手创建,自诞生之日就保障党中央、中央军委实施战略指挥的通信劲旅。
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他们饱受战争磨难,始终跟随党中央、中央军委左右,发出“红色电波”号令三军,不愧是党忠诚可靠的传令兵。
向未来战场阔步走去,他们几经实战砥砺,在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中迅速成长壮大,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进总参某通信总站,近距离探寻这支通信劲旅的抗战历程,感受我军通信兵发展的沧桑巨变。
从“红色电信沟”到“数字江河”的巨大变迁——
信息尖兵,直通“五维战场”
键盘飞击,电波穿空——
2008年5月14日0时27分,经过2个半小时不停地拨打,话务员沈玲燕终于接通了汶川县委书记的电话,一条新开辟的“电波通道”将中南海和重灾区紧紧连在了一起。
鼠标轻点,“鸿雁”飞天——
2012年6月19日15时46分,中国第一封太空E-Mail,通过由我军通信战士架起的“天地大道”,飞抵“天宫一号”,我国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宣告成功。
从京畿要地到边远山区,从浩瀚天空到神州大地,在通信兵编织的网络里,再无“信息孤岛”。 “这样的情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总站军史馆里,两则简单的旧闻,让一辈子奋战在通信战线的几位老兵感慨万千。
穿越时空隧道,思绪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当时,总站的前身、军委直属无线电分队,散落在延安以西的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山川里。整个抗战期间,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是通过这条被称为“红色电信沟”里的电台,指挥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
人类以什么工具生产,就会以什么工具打仗。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年奋战在山沟里的通信战士,已经蜕变为徜徉在“数字江河”里的信息尖兵,他们早已跨越地域的界限,直通陆海空天电“五维战场”。
那年盛夏,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跨军兵种演习,在西北戈壁卷起狂飙。在总站官兵的键盘飞击声中,上万组联合作战数据实时融合,三军火力打击指令一体分发,战鹰振翅、铁流突进、长剑腾空,各种作战力量联袂上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精彩活剧。
视线超越演习场。近几年,我军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全军“通信部(处)”更名为“信息化部(处)”以来,更是实现了从单系统单领域向成体系成规模的跨越,千军万马一张网、陆海空天一幅图、侦控打评一条链日渐成型。
胜由信息通。无论是“和平使命”“跨越”“机动”“红剑”等重大军事演习,还是神舟发射、亚丁湾护航、抗震救灾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以这个总站为代表的通信部队打通了各作战单元之间的“神经血脉”,串链结网达成了体系作战的“聚指铁拳”。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