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苏区的磨砺:从革命少年成长为自觉的革命者——

胡耀邦在江西苏区的峥嵘岁月

陈安

2015年12月09日09: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胡耀邦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他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兢兢业业,奋进不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他60年的革命生涯从江西苏区起航。在江西苏区工作期间,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共青团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正是历经了苏区血与火的磨砺,胡耀邦从革命少年逐渐成长为自觉的革命者。

离开家乡到湘赣苏区,开启革命生涯的多彩篇章

青少年时期的胡耀邦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发愤读书,成绩优异。进入浏阳县里仁高小读书后,胡耀邦被里仁小学校长———中共文家市党支部书记陈世乔看中,让他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和宣传组组长。他积极参加减租减息等农民运动的宣传工作,时常提着糨糊桶刷标语,举着小红旗宣传革命道理。他在如火如荼的革命烈焰熏陶和农运斗争的浪潮里迅速成长,在斗争实践中得到锻炼

在秋收起义的影响下,胡耀邦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的洪流之中。1929年冬,他回家度寒假,经中和乡少年共产党(即共青团)书记杨贵英介绍,秘密加入了共青团。青年团员的光荣称号,激励着胡耀邦更加奋发地工作。他写标语、编儿歌,向周围群众介绍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活动情况。得知表兄杨世俊(后改名杨勇)参加红军消息后,胡耀邦既羡慕又神往。

1930年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中共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要求红军不断攻打大城市。从浏阳转到长沙读书的胡耀邦,因学校停课不得不回到家乡,结束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踏上了职业革命工作的道路。

回乡以后,胡耀邦因为能“识文断字”得到重用,不久就当上了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以后又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团区委委员。乡苏维埃召开大会的时候,乡干部文化水平低,有些事情讲不清,很多时候只好让胡耀邦出来说说。随着见识的增长,胡耀邦也愈加喜欢演说。他演说时事,总是详细具体,鼓动性强,农民群众都很喜欢听。在红一军团攻打文家市时,胡耀邦率领少先队员们成为支援红军的一支活跃力量。他们为红军送饭送水、查路条、送信、写标语,表现得英勇机智,很受红军喜爱。后来,胡耀邦按照青年团的布置,着力做宣传工作。他组织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找一些会演会唱的孩子,到八区苏维埃所辖乡村去演出宣传。胡耀邦还自己动手,为宣传队编了一个剧本,名叫《打倒柴山虎》。剧情是:一个贫苦农民进山捡柴,回家路上遇见大恶霸柴山虎的走狗,抢夺这个农民的柴担和柴刀,并将他打伤。这时候,恰巧来了一群砍柴人,拔刀相助,将这伙走狗杀伤了。柴山虎得知大怒,纠集反动团总,寻衅报复,烧杀抢劫,逼得许多农民无路可走,于是纷纷参加了赤卫队。这个剧本反映了反压迫的主题,而且情节动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胡耀邦自己也常常登台演出,并能即兴发挥,经常得到群众的喝彩。

在局势稳定之后,胡耀邦产生一个想法,就是要让农村贫苦孩子们都能够上学。当时浏阳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在全县办各种红色学校,免费入学。苏区范围内的学校也都改为红色学校或列宁小学。胡耀邦根据这个精神,想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当时少先队组织里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胡耀邦同他们商量这个想法,三个人一拍即合。乡苏维埃十分支持他们这个创举,为他们腾房子,找板凳,学校很快开办起来。课程有政治、经济、文化、军训等,教材是县苏维埃政府统一编写的。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课教员,他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很爱听。学校由于办得有特色,因此受到浏阳少共儿童局的表扬。

胡耀邦有一个十分疼爱他的姐姐,名叫胡石英(人们都称呼她石姑)。她婚后备受虐待,屡遭毒打,几乎被打疯,后来又被一纸休书撵回胡家。不久,姐姐改嫁,在一次分娩后死去。胡耀邦深深地爱着姐姐,姐姐的不幸遭遇给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痛,同时也使他更深切地感到这个富人压迫穷人、男人压迫女人的世道太不公平,不打倒封建的制度和习俗,大多数人就永远不能翻身。他越发明确地知道了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真正改变旧社会。

胡耀邦在工作中日益显露了宣传、组织才干,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1930年10月,胡耀邦被调到第十八区区委做宣传工作。不久,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前来物色年轻干部,经过考察,选中胡耀邦。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正是胡耀邦的愿望。他对同学说:“男儿怎能恋守几亩地几间房,要离家出去闯天下。”虽然他对亲人十分留恋,但是对革命工作的美好向往,使他决计走上新的征途。

1930年11月,刚刚年满15岁的胡耀邦告别了父母兄嫂,迎着初冬的寒风,出发前往江西。三天后,胡耀邦一行越过罗霄山脉北段之后,进入江西境内,准备从芦溪渡过袁水南去。到了河边,却发现国民党部队已经封锁了渡口,难以通过。他们只好退回来,又选择另外的途径,才辗转到达莲花县花塘村。从此,胡耀邦掀开了他生命的多彩篇章。

频道精选


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珍贵合影(组图)

刘伯承与邓小平:战场上的最佳拍档(组图)

解密:1947年董必武怎样把党的活动经费转移到延安?

延安时期朱德六十大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写贺词 

少年项南脱稿演讲《拜人民为师》 全场掌声雷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