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汉青:习仲勋用一生实践书写“群众路线”四个大字【3】

2016年01月11日15: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采访者:后来中央对习仲勋同志的建议和要求是不是迅速做出了反应?

张:是的。一方面,广东迫切地需要中央的一些权力下放;另一方面,当时中央也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正需要找一个地方做试点。这个试点不会是一个县、一个区、一个市,那个规模太小。肯定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省份来推行这个试点。广东是这样大的一个省,有五千万的人口规模,又是沿海省份,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对外交往早,占有非常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时来讲,国家总不可能把特区办到内陆的边远省份吧,一定要在沿海这个地方。古语说“天时,地利,人和”,广东就有这样的人文、地缘优势。前面我讲了,华国锋、李先念、胡耀邦在中南组听到了习仲勋的要权意见,后来各大组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时,华国锋、邓小平和李先念、谷牧等参加,习仲勋再次讲,“ 广东如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话,我们可以超过香港。”广东省委的要求,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小平同志明确表态,要给广东权力,让其“先走一步”。当他在听到广东有关“贸易合作区”的名字一时定不下来时,明确地说,“还是叫特区好,可以划出一个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小平同志指示广东省委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不久,中央决定委派谷牧同志会后来广东调研并协助起草相关文件。所以,我深深感到,广东向中央要权和中央批准广东的要求,这是不谋而合,上下同心。

我们在北京还没有回广东之前,习仲勋同志就跟我说:“汉青,你赶紧给省里打个电话,让大家知道中央同意了,好做点准备。”我就赶紧打电话,当时是省革委会的李美清同志接的电话。我就跟她讲,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这样在中央派谷牧同志下来之前,广东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采访者:大致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张:简单来说,就是要准备材料,一是起草汇报提纲;二是提出有关“特区设想”。这就得要算账,要准备讨价还价。向中央要权,要政策,需有个发展目标,到哪一年要达到创汇多少;同时,广东的财政是要上缴中央的,到底要上缴多少,搞大包干,也有个磨嘴皮的过程。特别是财政部,它们抠得很紧啊,不会轻易放过。地方上缴得少,中央财政就吃不消嘛;上缴得多,也影响地方的发展。所以肯定要谈几个回合,想办法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年5月13日,谷牧副总理带领工作组到广东,帮助广东省委准备报告中央的文件。谷牧后来又去了福建,也是帮助准备文件报中央。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也是广东干部群众盼望已久和对之充满感情的“中发〔1979〕50号文件”。文件中,关于财政方面,明确“明后两年,广东每年上缴数确定为12亿元,福建每年补助数确定为1亿元”。还明确“关于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

采访者:习仲勋同志的“东三区”之行,您是全程陪同的,能否给我们讲一讲?

张:“东三区”,这是习仲勋同志习惯的讲法,后来我们就沿用下来了。是指1978年7月至8月,他带着我们几个人,坐着一辆面包车,到广东东边的梅县、汕头、惠阳三个地区做调查。这次考察工作中,调研农业状况是重点。习仲勋同志很重视农业,从他来到广东,就一直在抓。可以说,他的足迹遍布广东的山山水水。当时广东的农业状况很差,一方面南部偷渡外逃跑了很多青壮年,人力不足;另一方面从“东三区”以至全省来说,生产方式都很落后,产量、规模都不行。广东四季常青,却没有菜吃,这么多沿海、湖泊、江河,却没有鱼吃,因为农、林、渔业落后了。

这次“东三区”之行,习仲勋同志先后到了21个县,接触了很多人。这一路,他都到农村的田里去看,到水边去看,沿途也都要仔细观察那些山头。他和地方干部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谈。在东江上游一带,他看到许多山头光秃秃的,就指出,“这个农业太落后了,山上也是光秃秃的。没有山就没有水嘛。广东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地占了七成,江河湖泊占了一成,耕地才只有两成。你这个山搞光了,光山秃岭,不行啊。农田基本建设不光要治水,而且要治山,我们要靠山吃山,吃山就要养山,不养山就会‘坐吃山空’。”他还讲,“山林对农业的关系极大,一片森林就是个小水库,凡是森林覆盖面积大的地方,水土就不流失,还可以调节气候。”所以,当他看到有些地方的山区,林、粮、果、杂粮经营得很好,既造了林,又开垦了梯田,种上果树、杂粮,他就很高兴。他提出要搞好规划,把治山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一路上就跟我们讲这些,一路找各级干部座谈,找群众谈话,到村庄、地头、山野、工厂调查。我们都认真地记录下来。最后他用八个字概括他的印象:“形势很好,问题不少。”

这年广东早先遇上连续四十多天的低温阴雨,推迟了早稻插秧季节,但经过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从全省统计,粮食生产仍获得了好收成。三个地区早稻丰收了,人心比较稳定,群众情绪较高。但广东的农业发展不快,耕作还比较落后。当时正是晚稻插秧季节,一路上,习仲勋同志看到拖拉机不多,只有很少几辆,像在龙川,一辆都没有看到。一直到了五华、兴宁那边,才看到稍多一点。而后来在汕头的普宁县洪阳镇,习仲勋同志看到田里有两个大汉在前面拉犁,后面一个大汉在掌犁把,三个人拉着一张犁翻地。习书记看了以后心里很不舒服。他说:“这个怎么得了啊,解放那么多年了,现在还靠人力拉犁。”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缺乏耕牛,拖拉机质量很差,维修费用很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979年2月,习仲勋到肇庆农村了解农民自制沼气情况。(左一为齐心,右二为张汉青)

所以,习仲勋同志下定了决心,农业一定要搞好,事实上,他一来广东,就是来抓农业的。1978年省委抓了整风,结合解决农业落后问题。后来习书记本人还兼了省农委主任职务。农业方面问题很多,肥料也缺,农机也缺。还有允不允许包产、包干问题,有不同看法,有不同做法。过去讲支农,实际上农业并没有被摆在首要位置上,而企业的扭亏增盈,有的是搞“转亏增盈”,把亏都转到农民头上了。习仲勋同志来到广东以后,面临的就是这样严峻而且复杂的问题。他带领省委一班人,重视解决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索农村的改革。他大胆支持一些地方对包产、包干的试验,同时又不搞一刀切,让各级党委按照不同的情况去做。

习仲勋同志多年养成一个习惯,做了什么工作,总要向中央写报告。他来广东以后,隔一段时间就要向中央汇报一次。老人家做事的认真、严谨和敬业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省委工作中的问题,他自己有机会自己讲,有时候就请省委书记李坚真大姐去讲,因为她和中央各方面都很熟悉,有时候习仲勋同志就说,“大姐,你去讲一下吧!”有些问题,比如省委做了决定,他还不放心,还要向中央汇报,他很重视这个过程。

你看,现在我们六十岁就退休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了。习仲勋同志那时候六十多岁才来挑重担呢,而且是这么重的担子,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真是不简单。他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工作方法和精神,令人钦佩。

采访者:我们知道,您在担任领导岗位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党史、党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那么在那个时候,您就群众路线这个问题是否和习仲勋同志有过比较多的交流?

张:这方面确实有过一些交流,我是从一个晚辈和助手的角度来同习仲勋同志交流的。习仲勋同志这个人之所以这么朴实,之所以和群众感情那么深厚,不仅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也因为他一生的事业都是为了群众,也一直在受到群众的支持。可以说他与群众就是鱼和水的关系,他热爱群众,并得到群众的爱戴支持。毛主席说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另一方面,习仲勋同志革命生涯中,顺境、逆境,都体验过。如果讲顺境,他那么年轻就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那么重要的职务,当时毛泽东叫他“娃娃主席”;当然,这个顺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艰苦奋斗得来的。如果讲逆境,他在人生最巅峰的时期,在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时期遭受迫害,一下导致了十六年的隔离审查生活,在他复出的时候,已年过花甲,白发苍苍了。这种含冤受屈、惨遭磨难的逆境,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熬得过来,还能继续振作起来,为人民再立新功的。习仲勋同志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投身革命,他年轻有为,再加上后面曲折的阅历,这些磨难,习仲勋同志全都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那么也就造就了他这个人更坚强的品质。

现在有些年轻干部学历和文化水平不低,但缺少历练,没有什么实践功底,没有什么群众工作经验,这是一个缺陷。有一次,我跟习仲勋同志谈起我们现在有些干部存在的问题,他问是什么问题,我就谈到了主要是有两大不足:一个就是理论修养不足,解放初期,机关里对学马列抓的很紧,尽管工作很多,还是要坚持理论学习,形成制度,但是到了后面就越来越不足;再一个就是群众工作的经验不足,根底不厚,对干部到基层锻炼抓得不够好,“三门干部”比较多。习仲勋同志认为我讲得对。所以,现在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这一课,是一定要补的,并且要坚持不懈抓下去。过去考察干部有一条,就是看群众基础怎么样,会不会做群众工作。

像习仲勋这样的老同志,他们跟群众接触得特别多,讲话胸有成竹,很放松,很谈得来,也有话题可谈。从他们自身来讲,喜欢跟群众交谈,同时,群众也喜欢跟他们谈。但是现在我们很多年轻干部,跟群众接触就没那么容易,也不知道怎么跟群众谈话交流,跟群众缺少共同语言。

现在回忆起来,我们最初去宝安、到沙头角那次,是在1978年7月,那是很热的时候。习仲勋同志住在县招待所,房间里只配有电风扇。习仲勋同志出门就拿着一把大葵扇。在广东那几年,逢酷暑天气,习仲勋同志像个普通的邻家老人一样,拿着大葵扇到处走,照样跑基层、上会场,根本看不出他是省委第一书记。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习仲勋同志的朴实、平和,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习仲勋同志到群众中间,就像鱼回到水里一样,非常从容,非常亲切,可以无话不讲,坦诚交心。他发自内心的特别重视群众工作,特别关心群众的疾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