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兼谈陈云对“一五”计划的贡献【3】

迟爱萍

2016年05月09日08: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集中全党智慧,完成“一五”计划编制工作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苏联援助141个项目的确定,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初年积累的经验教训,使确定“一五”计划草案的条件成熟。1954年1月7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并中央书记处各同志信中说:“决定于本年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2月1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陈伯达、贾拓夫组成的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八人工作小组,陈云任组长。会后,陈云先组成五人起草小组,对编制四稿进行研究,整理了五稿的初稿,于4月16日送交毛泽东;毛泽东阅后,批转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邓小平等阅。从4月22日起,陈云开始主持八人工作小组对“一五”计划中的间接计划、主要内容、投资比例、购买力与物资平衡、财政收支紧张、工农业指标能否完成等问题进行讨论。

6月29和30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汇报“一五”计划编制情况时,首次提出按比例、综合平衡的发展思想,即工农业、轻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要按比例发展。财政收支、外汇收支、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主要物资及技术力量的供需必须平衡。陈云说,我国经济落后,又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参见《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陈云在汇报中说: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每年递增15.5%是可以完成的,并可能超过。五年内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原有工厂及自己设计的工厂。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41个项目,大多在“二五”投入生产,有些要到“三五”才起作用,“一五”投入生产的很少,在整个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5%,约75%的产值要靠解放前的老厂。计划中最薄弱的部分是农业生产,五年内农业总产值每年要求递增5%,能否按计划完成,很难说。农业增产有三个办法:开荒、修水利、合作化,目前见效最快的是合作化;(参见《陈云文选》第2卷,第235、236、237、238页。)在计划编制过程中陈云谈到农业生产时,不只一次强调这个观点,因为他洞察到:“引起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粮食减产”,而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终究赶不上国民经济高涨的需要”(《陈云文集》第2卷,第616页。)。以后实践的结果证明了陈云估计的正确性。

陈云对中国经济内在发展规律的思考是实践引发的。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新的工业基础没有建立起来,旧工业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农业方面,小农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195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加重了财政负担,使工业建设的原料和资金紧张。计划执行首年,建设出现“小冒”,工业设备和原料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供产销不平衡,技术力量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突显。陈云在汇报“一五”计划编制情况的同时,向中央领导层讲明经济运行中的规律及当下存在的症结,为中央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创造了认识上的条件。

会后,陈云及李富春主持中央编制五年计划八人工作小组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五稿的初稿逐章逐节讨论和修改。10月12日,苏联政府又增加15个援助项目,加上已有的141项,共计156项。

11月3日至24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广州集中20余日,共同审阅“一五”计划草案。在审核中,毛泽东等感到:“亟须要有各省市地区计划。”11月1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国务院各部委党组讨论的“一五”计划草案,要11月底前将意见反馈中央;同时要求各地召集计划工作会议,结合当地特点和具体情况定出地方五年计划纲要,于12月10日送中央。各地计划纲要应包括工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林业生产、地方交通运输、国内贸易、基本建设、劳动、文化教育卫生、地方财政等十个方面;特别是本省农业生产计划。(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3页。)

陈云没去广州。11月15至25日,他主持在京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中央、国务院负责人参加的中共中央会议,讨论“一五”计划草案规定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等问题。随后,陈云一边继续主持计划草案的修改,一边开始准备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稿,并于12月17日报送毛泽东审阅。次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给陈云的复信中说:“整个报告是很好的,看了觉得很高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1955年2月下旬,“一五”计划纲要草案,汇集各方意见,增加地方计划一章(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39页。),经中央集体审定,于3月18日政治局会议通过。五稿在“一五”计划整个编制中有着决定性意义。此稿经中央集体讨论和审阅,全方位征求了中央各经济部门及地方意见,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和接近中国实际。在中国史无前例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中,中国共产党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五稿中得到充分展现。

3月21日,陈云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开幕会上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施的社会经济基础、工农业建设规模等重要问题作出说明。作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的主要主持人,陈云的报告是人们认识“一五”计划和新中国经济问题的钥匙。3月31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一致通过陈云的报告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会后,毛泽东于4月6日将“一五”计划草案和陈云报告送给赫鲁晓夫。(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84页。)根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议,4月至5月,仍由陈云主持,吸收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意见,参考苏联顾问建议,对计划草案作第六次修改,由原来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1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6月18日,陈云主持国务院第12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陈云在会上说:五年计划的规模是很大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建设。我们是依靠自己的财力进行建设的,也有外援,但数量很少。我们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通过时已执行两年半,是“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06页。),这在新中国经济史上独一无二,是计划编制时的特殊历史背景造成的。抗美援朝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集全党智慧,立足国情,借鉴苏联经验,群策群力,成功完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实属不易。

频道精选


毛泽东曾赞扬哪位元帅“救了党救了红军”(组图)

专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子杨建华少将:讲好长征故事

专访著名红军将领罗炳辉之子罗新安: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

专访韩伟将军独子韩京京:“我是红34师的儿子”

重温三段穿透历史指向未来的青年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