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大钊早年求学史事新探【5】

王勇则

2016年05月11日07: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五、李大钊早年在津习武

  清宣统三年(1911),形意拳拳师刘殿琛在位于天津的北洋法政学堂担任武术教习,传授形意拳术。

  刘殿琛字文华,直隶深州人,形意拳家刘奇兰之子,“技得自家传,而参以近世体操法之方式,开来继往,推陈出新,洵近今技击界之泰斗也”。其于清末民初大力推广形意拳,倡导武术强国思想,后于1920年著《形意拳术抉微》(有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版),其自序云:“清之季年,在津任‘法政学校’武术教员,民国初年复任京师清华学校教员。当时,津门之武士会、京师之尚武学社,皆推余为总教习。”

  1911年至1913年任北洋法政学堂监督、北洋法政学校校长的张恩绶,也是深州人。其在《形意拳术抉微?序》中称:“清宣统三年,余任‘北洋法政学校’教职时,‘法校’注重体育,议添技击一门,以振作精神。余荐刘君担任教授。全校生徒翕然从之,课余练习,未或稍懈。吾国拳术之施于学校,殆以此为嚆矢。”

  已知该学堂当时还有一位武术教习,即形意拳大师李存义(亦为深州人)。《白坚武日记》1930年3月22日忆及:“余在‘北洋法校’为学生时,李存义曾在校任形意拳教习,诚朴敦厚,虽粗人也,有足多者。后在天津开河北武士会,生徒从之,学者甚多云。”白坚武(号惺亚、见五)为李大钊在津同学,1907年起在北洋法政学堂“专门豫科德文班”就读,1913年毕业于法律本科。

  北洋法政学堂推行武术课,堪称清末全国学堂课程设置的一大突破。其时,李大钊正在该校正科的政治经济科就读,也应在刘殿琛、李存义指导下练习过形意拳等拳法。这在李大钊研究著述中迄今未见提及。

  形意拳讲究形松意紧,不拘泥成法,即“象其形、取其意,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技击理论讲求“六方之妙”: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脱)。战术思想主张“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攻防技术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处处可发,“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如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由于实用性强,北洋法政学堂师生遂“翕然从之”。

  张恩绶还聘杜之堂为中华武士会整理拳谱拳论,如编辑李存义口述的《形意五行连环拳谱合璧》。杜之堂(号显阁),广宗县人,1910年任北洋法政学堂教员,1913年任北洋法政学校职员。

  张恩绶又载,民初“民气勃腾,尚武之风,应时而起。余与刘君及二三同志,首创武士会于津门。同时,京师有尚武学社之组织。京津各校闻风兴起,争延教师,相与联系。拳术之订为体育专科,至是为各校所共认”。1912年6月5日《大公报》载《中华武士会公启》:“今同人创设此会,募集击技名手,广设传习所,以求普及,期我国民自兹以往,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把江湖拳师引进校园,把武艺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张恩绶等以北洋法政学堂为阵地,“发展中国固有武术,振起国民尚武精神”,功不可没。

  在津接受尚武图强理念,促进李大钊形成体育强国思想。关于李大钊的体育观,可参考张淑贤《论李大钊的体育思想》、陈晴著《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等载。

频道精选


毛泽东曾赞扬哪位元帅“救了党救了红军”(组图)

专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子杨建华少将:讲好长征故事

专访著名红军将领罗炳辉之子罗新安: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

专访韩伟将军独子韩京京:“我是红34师的儿子”

重温三段穿透历史指向未来的青年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