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陈独秀的抗战演讲

丁英顺

2016年05月27日07:51   

《红岩春秋》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37年春,身处南京国民党监狱的陈独秀

1938年由华中图书公司出版的陈独秀著《我的抗战意见》一书

刻在石碑上的陈独秀书法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与改革家、民主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位口才卓绝、极富感染力的天才演说家。从青年时代在安庆藏书楼发出“安徽革命第一声”,到晚年在江津聚奎中学做最后的抗战演说,陈独秀一生的演讲足迹遍及安庆、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广州和重庆等各大城市,对当时的社会各界影响甚大。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陈独秀自南京老虎桥监狱出狱后,沿长江溯流西上,迁武汉,入重庆,最后寓居江津石墙院。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陈独秀依然秉持“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的个性,“身处艰难”仍投身于抗战救国,在大后方多次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精彩演讲,为抗战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

武汉——刚出牢狱就全身心投入到抗战宣传中

1937年8月23日,身陷囹圄5年的陈独秀因抗战全面爆发而提前获释出狱。此时全民抗战浪潮席卷全国,国共合作渐呈佳境。陈独秀在南京短暂休憩后,于9月12日来到中国抗战中心武汉,居住在武昌城双柏庙后街的一幢旧式民居中。

此时的陈独秀开始全身心投入全民抗战的宣传中,从1937年10月6日到11月21日的一个半月时间里,他先后应邀在华中大学、武昌艺专、汉口市立女中、汉口青年会和武汉大学等处发表抗战演讲,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陈独秀在武汉的首次演讲是在武昌华中大学的礼堂里。据《大公报》报道,1937年10月6日晚7点左右,华中大学的礼堂内已经挤满了青年学生,大门外站着两个黑衣警察,执枪阻止一片黑压压的群众进门。这时,陈独秀“从猛烈的掌声中,由华中大学学生抗敌工作团的同学陪伴着走上讲台”,“群众的狂热使他微微有点兴奋,枯干的面色泛着红。他老了,头顶秃了半个,发已斑白,留着短须。……倔强的风骨随时表露着,一件灰色袍子,失去了光的皮鞋,依然是寒士风度”。

陈独秀上台后开宗明义地说道:“全国要求的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了。为什么要抗战?一般的说法,是因为日本欺压我们太厉害。这话固然不错,可是未免过于肤浅了,一般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明了更深一点的意义,抗战不是基于一时的感情,而有深长的历史意义。”他进而深刻指出:“此次对日战争,乃六七十年来改革与革命的大运动之继续,第一次李鸿章改革、第二次戊戌维新、第三次辛亥革命、第四次北伐运动,今日的抗战乃是第五次。”

他告诫台下的学子们:“此次中国抗日战争,我们不能看作南京和东京政府的战争,而是被侵略的中国人民对于侵略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全国人民都应该拿出力量来援助抗日战争,除非甘心做汉奸。”

针对当时有少数人“以为中国如是之大,不致灭亡”的侥幸思想,陈独秀一语中的:“殊不知日本帝国主义者灭亡中国,并非采取直接管理全国的笨法子,乃是以分化手段,在南北制造各种名义的政治组织,利用亲日派做傀儡,间接统治中国,把不愿充当傀儡的人们赶到川云贵山中和苗大哥作伴,这不是亡国是什么?”此后日本在南京扶持汪精卫傀儡政权,正为陈所言中。

讲到动员民众参加抗战这个问题时,陈独秀指出:“关于组织民众一事,在目前我希望党政当局,下一个绝大决心,完成自上而下的改革……要做到全国总动员”,“使民众蜂拥起来,疯狂起来,热心抗战,要做到政府征兵一万,报名的有二万”,“自愿地参加战争,那么不但正规军之补充不成问题,并且还有大量的游击队,辅助正规军作战,这才是人力的总动员”。如此,“中国政府手中的军力和财力之弱点,是可以由全国民众之奋起及全世界革命的国家革命的民众(日本的民众也在内)之援助来弥补”。

至于怎样才能够广泛发动民众投身抗战,陈独秀于11月21日在武汉大学做《怎样才能够发动民众》的演讲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必须解除民众自身的痛苦;第二,必须让人民有经常的组织;第三,必须让人民有政治的自由。”如果能“切切实实做到上述这三件事,发动民众当然不成问题。”为了增强民众抗战必胜的意志,陈独秀在汉口青年会大礼堂发表了《我们要得到怎样的胜利及怎样得到胜利》的演讲,宣称“我们并不要日本割地赔款,我们只要交还我们的主权,把在中国侵略去的交还我们,这就是我们最后的胜利”。“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需能够支持长时期的抗战”。他认为“胜利的因素”是:“第一,从国外得到大量军火之接济;第二,全国民众蜂涌起来,做到全国财力人力之动员。再加上政府军队的力量,这才能够保证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

频道精选


哪位开国上将被誉为“华野名将,学府高师”

四渡赤水,三万红军与四十万敌军的生死较量

少共国际先锋师的铁血岁月——这里走出23位开国将军

阎肃:为信仰而歌 毛泽东曾被他创作的哪部歌剧感动

遵义会议,周恩来如何说服博古“主动交权”

柳直荀: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挚友 曾发表“中国醒狮论”

毛泽东1960年为何重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重庆谈判的历史细节:周恩来为毛泽东设计“第一印象”

“敌进我进”:毛泽东盘活中国抗战大棋局

周恩来“劝蒋”“逼蒋”抗日的八封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