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德祥:《永远的长征》折射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生

2016年11月08日07: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第一,这部片子重在交代史实。《永远的长征》用了很多细节讲历史。比如讲到一个外国人,他当年走了一遍长征路,后来给萧克写信,说长征最艰难的时段是爬雪山过草地。索尔兹伯里也这么认为。国民党觉得红军已经走到绝境了。但红军又如何能够走出来?那些走过来的老红军接受采访说,过草地要求每个战士都手拉着手,不能掉队,不能一个人行动。在沼泽地里一个人如果陷进去就上不来了。手拉手,有人掉进去别人拉一下就上来了。我看到这一段时非常受感动。人在那个地方经受的是自然界的生死考验。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支队伍,有很多人抵御不住那种严寒。高海拔、空气稀薄、缺氧……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就会被淘汰。从个体生命来说,只有强者才能通过;作为集体来说,大家只有手拉着手才能走过来。当时国民党说红军就走不出来了,自己在那里自生自灭,不用围追堵截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红军偏偏就走出雪山草地了。外国人说最难的是这一点,因为过雪山草地是走入绝境,没有路了。如果信念不坚强,就不知道走哪里去了。但是红军走出来了。

这部片子注重展示历史事实,但不是简单地叙述和交代什么,而是从细节入手。细节的表达更真实,只有真实才是可信的。我们做宏大的主题最怕落不了地、不接地气;最怕说得很大,但让人可信的东西不多。这部片子强调的是历史细节的真实,把历史交代清楚了。

第二,这部作品准确回答了红军长征出发是无准备的溃败逃亡还是有准备的战略转移这个问题。长征这个概念是红军走到贵州境内才逐渐出现的,最开始说的是战略转移。片子里交代了战略转移的准备过程,展示了最残酷最艰难的历史过程。

第三,片子里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与敌斗争,一条是处理内部矛盾。我们红军始终被敌人追着,空中有飞机轰炸,地上有国民党地方军阀和嫡系部队合围。让我最感动就是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当时领导人如何在长征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跟博古、李德教条主义展开斗争,接下来与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斗争。如果红军分散力量,则更容易被敌人击破。红军长征过程不是仅仅用一种精神就能够概括的,很多真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正确的路线、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方针政策,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实践出来的。一步一步走过来,就是实事求是地寻求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党的政治规矩、民主集中制和良好作风从哪里来?是在长征路上锤炼出来的,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形成的。

第四,这个片子同时折射出,长征还有一个重要象征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生。长征胜利了,中华民族精神就在悲壮中再生了。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本源精神。我们今天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我们这些早期的民族精神就是创世纪的精神。红军所具有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这个精神要扎根于大地,不是凭空而来的,要植根于人民群众。共产党、红军是始终为人民大众、为中华民族而存在和奋斗的。这是他们的根!不管有多少强大的反动势力,多少次要扑灭它,但最后没能扑灭。中国近代史有两个重要事件的意义非常巨大,一个是长征激发中华民族再生、中华民族重生、中华民族新生的精神,第二个是抗日战争动员了人民群众。这两件大事唤醒了民众、组织了民众,让民众团结起来,和五千年前的文明源头接上了。我们现在讲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照搬,照搬是肤浅的认识,继承传统就是返本开新,要把核心精神继承下来,走好新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德祥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当代电视》杂志主编)

相关报道


八集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

刘效礼:《永远的长征》突出了长征精神的当代诠释

黄国柱:《永远的长征》注入了新时代内容

徐海鹰:《永远的长征》站在两个巨人肩膀上

徐忠志:《永远的长征》给观众六个印象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