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從晚清秀才到革命家 【基地簡介】 何叔衡同志故居位於寧鄉市沙田鄉長沖村,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接待參觀人數20萬人次。 1876年,何叔衡出生於此並度過青少年時代。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縣衙讓他去管錢糧,他卻憤於衙門…【詳細】
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帶領鄉親改變家鄉面貌——閃光的軍功章在無聲述說 孫景坤在位於丹東市元寶區的家中。 新華社記者 楊 青攝 清晨,陽光洒滿房間,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軍裝上閃耀著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輝的獎章、紀念章,陪伴了老人數十年。這裡是遼寧省丹東市光榮院的特護區房間,也是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來…【詳細】
倪祥明:用生命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倪祥明烈士是我們村的驕傲,也是我們杞縣130萬人民的驕傲,更是我們全體黨員學習的榜樣。今天倪祥明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歷久彌新,激勵著我們人民群眾立志脫貧奔小康。”日前,河南省杞縣泥溝鄉聶庄村有著47年黨齡的農民黨員、退伍軍人、貧困戶楊世魁,在干淨整潔的院落中一邊剝著蒜種,一邊動情講述著該村抗美援朝一級…【詳細】
張露萍:用熱血染紅七月的石榴花 “前程是天上的雲霞!人生是海裡的浪花!卿!莫愁徊,趁這黃金的時代,努力著你的前途,發出你燦爛的光華!”這是戰斗在敵人心臟的黨的英雄女兒張露萍16歲時寫的一首短詩。 張露萍,幼名余家英,學名余碩卿,延安時期改名余慧琳、黎琳。張露萍是葉劍英為她在中共南方局軍事組從事黨的地下秘密工作時取的化名…【詳細】
張愛萍的抗戰“詩史” 被人們稱作“儒將”的張愛萍,還有一個“馬背詩人”的雅號。他留下的大量詩詞不僅是“詩”,而且是“史”﹔不僅是他戎馬一生的歷史見証,也是微觀黨史、軍史的組成部分。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張愛萍領導開辟了皖東北、蘇皖邊區、蘇北抗日根據地。1942年12月后,他統一指揮鹽阜地區的反“掃蕩”斗爭,運用靈活多樣…【詳細】
抗日以筆做刀槍——東北抗聯烈士姚新一 毛澤東主席簽發的烈士証 抗聯烈士姚新一 東北抗日聯軍戰士袖標 姚新一妻子關玉華 佳木斯中學第一屆共青團小組合影(一排右一是姚新一) 81年前,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年前的1939年,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姚新一在抗日戰場上英勇犧牲,年僅32歲。 提起姚新一…【詳細】
深切懷念敬愛的父親劉國興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今年9月21日是父親劉國興誕辰100周年。1992年12月6日,父親因病去世,距今已經28年了。28年來,我們始終深切地懷念著父親。他那堅毅深邃的目光,慈祥平和的笑容,仍然歷歷在目。我們對他那忠貞不渝的信念、朴實剛正的性格、淡泊寧靜的心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