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漢年領導上海左翼文化運動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化運動是一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興起於上海以倡導無產階級文化,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為目的政治文化運動,在傳播進步思想、促進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潘漢年因為在隱蔽戰線的斗爭和統一戰線的工作而為人所熟…【詳細】
文韜武略寫春秋 周士第將軍文武雙全,戎馬生涯間隙手不釋卷,筆耕不輟。廣州黃埔軍校陳列室陳列著周士第將軍所用之書——清朝湘軍名將胡林翼之《讀史兵略》。該書六卷本,線裝毛邊紙,內頁手批圈圈點點,密密麻麻,少者數字,多者數十字、上百字、千余字不等,分紅、黑兩色墨水,均以蠅頭行楷書之,見者無不欽嘆不已。周士第將軍熟讀兵書,…【詳細】
將軍的故鄉情懷 周士第將軍自1923年離開故鄉,投身於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直無暇回鄉。退休后,健康狀況欠佳,遵醫囑不好離京遠行。可是,周士第將軍始終眷戀著生他養他的故鄉,思念勤勞智慧的鄉親,平時經常通過看報,了解故鄉面貌的變化和建設的情況。 1963年2月,周士第將軍在廣州從化溫泉療養。恰好瓊…【詳細】
羅瑞卿:把家規寫在牆上 身為開國十大將軍之一的長子,羅箭有著與普通人不同的成長經歷。1938年,他在延安一出生,父親就到太行山作戰去了。在羅箭的記憶中,與父親第一次見面是在保育院。“那時,延安的條件很艱苦,父親從前方回來到保育院去接我。印象中父親高高的、瘦瘦的,看起來很嚴肅。” 三個名字的寄托 羅箭回憶,父親對他的…【詳細】
伯父周恩來的讀書方法 周恩來一生酷愛讀書,無論是在條件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日理萬機的和平建設時期,他都保持著良好習慣,同時,他還特別講究讀書學習的方法。 1943年3月18日,周恩來在重慶紅岩村寫下《我的修養要則》,其中第一條提出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11月,周恩來在延安參加整…【詳細】
江竹筠:入黨之初就決定把一切獻給黨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於四川自貢一個農民家庭。1939年參加革命,長期奮戰在黨的隱蔽斗爭戰線。1948年6月被捕,面對酷刑和屠刀,她堅貞不屈、頑強斗爭。1949年11月,在重慶解放的前夜,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新中國成立后,以江竹筠為人物原型創作的小說《紅岩》和歌劇《江姐》,使她的事跡廣為傳頌…【詳細】
“一死報國,來生再見”,他發出衡陽保衛戰“最后一電” “弟兄們!來生再見。” 正在熱映的抗戰題材電影《八佰》裡,最后撤退前,演員李晨飾演的山東兵在和戰友訣別時,一句“來生再見”讓無數觀眾瞬間淚崩。這個橋段是電影演員對抗戰中中國軍人視死如歸、慷慨赴死壯舉的藝術再現。 實際上,在抗戰史上,中國軍人的確曾在一道絕命電報中誓言“一死報國”“來生再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