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新進展--黨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

十六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新進展

郭如才

2012年11月15日19: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四)大膽探索,有序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

堅持文化的改革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動力。沒有思想觀念的不斷解放、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一切文化改革發展道路的探索都將難以為繼。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胡錦濤在向全會作工作報告時,總結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強調了“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思路。

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在文化發展理念上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長期以來,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導致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是制約我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著力解決這個體制弊端,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協調快速發展,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兩個輪子。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總體設計,提出: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以政府為主導,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要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從根本上厘清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楚河漢界,廓清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路徑,成為我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綱領性文件。

“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用這段話表明了中央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心與信心。

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又要逐步探索、有序推進。2003年開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后,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分別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此后五年發展規劃的戰略高度,對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新的探索﹔《關於在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建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則對文化體制改革的相關環節作了具體說明。經過兩年多的試點,2006年3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由點到面、逐步鋪開的新階段,相關改革開始進入快車道。

改革的思路是漸趨完善的,從來都不會一開始就盡善盡美,關鍵的是不斷砥礪勇氣增長智慧﹔改革的實踐是漫長的,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重要的是不斷從實踐中積累前行的力量。9年來,多次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不間斷的經驗交流,在從局部試點到逐步推廣再到全面展開,3000多天的夙興夜寐,看似山窮水復的文化發展終於呈現出柳暗花明的盎然生機。通過改革,全國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000多家,核銷事業編制超過18萬個﹔120多家出版集團組建成功,一大批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從2002年至2011年,國產電影年度票房從不足10億元增長到130多億元,銀幕數從1800余塊增至9000多塊﹔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報社主管的網絡和各類報刊的國外受眾比2002年增長50%以上,新華社海外用戶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有所扭轉﹔……文化發展顯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相關專題

分享到:
(責編:孫琳、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