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新進展--黨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

十六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新進展

郭如才

2012年11月15日19: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相關閱讀】

十六大以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

十六大以來和平發展道路的新進展

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新進展

十六大以來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新進展

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新進展

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進展

十六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進展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小康”的目標在中國已經由夢想變成了現實,解決了溫飽,告別了貧窮,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對於文化消費有了更多期許與渴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加速發展也對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凸現出來。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全面小康奮斗目標。文化更加繁榮,成為了我們黨在本世紀頭20年必須集中力量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會議從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高度,對我國的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成為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新起點。

(一)解放思想,創新觀念:開啟文化發展道路的新探索。

落實好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務,最根本的就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觀念。2003年4月,針對非典疫情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正在廣東考察的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這是“發展觀”一詞第一次出現在黨的最高領導人的講話中。兩個月后,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發展觀”的概念便被運用到了文化領域。李長春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從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傳統文化發展觀中解放出來,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文化發展觀。

所謂發展觀,就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因此,新的文化發展觀的樹立,必然會對文化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市場和面向群眾是一致的,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與‘三個代表’的要求是統一的,是把這些要求落到實處的重要實現途徑”﹔“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是緊密相聯的,佔領市場和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是統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一致的。隻有更好地佔領市場,才能更多地佔領陣地”……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在文化發展觀念上的這些重大創新,激勵著全黨沖破落后的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更加自覺地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文化發展觀念的不斷創新,根源於對不斷變化的文化發展形勢的准確把握。2003年12月5日,胡錦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全面分析了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面臨的新形勢,指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社會意識出現多樣化的趨勢﹔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呈現出多方面、深層次、高要求的特點,而目前我們能夠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還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互聯網、現代通訊系統等現代電子媒體的廣泛運用,思想文化交流呈現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國界等特點,文化市場、文化資源、文化陣地的爭奪將更加激烈。

面對思想文化領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胡錦濤提出了“深入研究回答現實生活提出、干部群眾關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增強理論工作的說服力和戰斗力”、“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的心聲統一起來,增強宣傳輿論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健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改進和創新宣傳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等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主要課題。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文化發展觀念的不斷創新、文化建設主要課題的明確提出,催生了行動上的銳意進取,開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探索文化改革發展道路的新征程。


相關專題

分享到:
(責編:孫琳、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