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进展--党史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进展

郭如才

2012年11月15日19: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相关阅读】

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和平发展道路的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进展

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进展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小康”的目标在中国已经由梦想变成了现实,解决了温饱,告别了贫穷,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对于文化消费有了更多期许与渴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加速发展也对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凸现出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文化更加繁荣,成为了我们党在本世纪头20年必须集中力量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会议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高度,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起点。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启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落实好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观念。2003年4月,针对非典疫情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正在广东考察的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这是“发展观”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两个月后,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发展观”的概念便被运用到了文化领域。李长春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所谓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因此,新的文化发展观的树立,必然会对文化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统一的,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途径”;“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紧密相联的,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统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文化发展观念上的这些重大创新,激励着全党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更加自觉地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文化发展观念的不断创新,根源于对不断变化的文化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2003年12月5日,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的特点,而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等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胡锦涛提出了“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干部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宣传舆论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改进和创新宣传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等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文化发展观念的不断创新、文化建设主要课题的明确提出,催生了行动上的锐意进取,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探索文化改革发展道路的新征程。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孙琳、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