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进展--党史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进展

郭如才

2012年11月15日19: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八)因势利导,化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党和人民群众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一场席卷全球的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正是在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党中央对于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经济增长过快下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增长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在外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基本立足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越了三千美元这一重要台阶,来到了一个公认的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期。文化产业成为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抓住了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举措中就有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要求。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为加大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指导,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2009年8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力度明显加大、步伐显著加快。

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寒气中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暖流。

在抢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制高点、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中,确立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2010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成为近年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个宏观金融政策指导文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生产力得以进一步解放。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2.75%;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支柱产业。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正式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任务。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孙琳、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