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學觀和價值觀是統一的
早在1934年,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科學觀和價值觀是統一的。毛澤東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39頁。)鄧小平在“過河”的問題上,也有一句名言,“摸著石頭過河”。“過河”是目的,是任務,是由“過河”的人群、主體的價值需求決定的﹔但是,僅有價值需求,沒有實現價值需求的科學方法,任務就不能完成,目的就不會達到。如果說,毛澤東強調的“橋”和“船”,是指必須找到實現目的的科學方法,才能完成過河的任務﹔而在尚沒有找到十分可靠的“橋”或“船”之前,就要如鄧小平和陳雲指出的那樣,在不斷試驗、不斷總結中摸索前進,避免因“過河”而淹死,或遭受重大損失。如果說,毛澤東在如何解決任務和方法的問題上,強調必須使用可以實現“過河”的科學方法﹔而鄧小平和陳雲更指出人們要在不斷試驗、不斷總結的過程中,找到完成任務的科學方法。
科學觀和價值觀的統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奉行的指導思想。早在十年內戰的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要把革命發展到全國去,那末,我們對於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36頁。)
鄧小平在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時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前面兩句話是科學觀,是方法論﹔后面三句話,是價值觀,是利益論,目的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還提出一個判斷各方面工作得失成敗的“三個有利於”標准:“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在“三個有利於”的標准中,前兩句話說的是科學觀,是方法﹔最后一句話,指的是價值觀,是目的。
在江澤民闡述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頁。),也體現出科學理念和價值觀念的統一。為什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沒有說全人類,隻說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貫徹實施“以人為本”,有一個“孰先孰后”的問題。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當然比少數強勢人群的利益、比部分人群的利益更重要﹔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比眼前利益或短期利益更重要﹔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比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更重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各項工作中,在各種利益博弈中,所要優先關注或優先代表的利益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