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切觀念、理論、學說必須符合科學精神
何謂科學精神?1940年,毛澤東在講到“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時,對科學精神的內涵作過如下概括:“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頁。)這是對科學精神進行的比較完整的概括。
科學精神應該有如下四個特征。特征之一是毛澤東一貫提倡的實事求是。認識要從“實事”而不是從“虛事”出發,所以,認識的前提是虛實之辨,而不是以假亂真。“求是”是說從真實事物的變化發展中,找出隱藏在事物背后的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臆想出的規律。特征之二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所認識到的真理是可重復的、可檢驗的,而不是由少數人所體驗、所認可的主觀真理,或者說客觀真理隻有一個。特征之三是鄧小平在新時期所主張的“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認為如果不解放思想、不破除迷信,就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而迷信卻要求人們無條件地信奉、服從。特征之四是“主張理論與實踐一致”,認為人們在求出事物的發展規律以后,並不是認識的終結,還要回到實踐中去,由實踐來檢驗理論,由實踐不斷地提出新問題,不斷前進,不斷創新。用江澤民的話說,理論要“與時俱進”。
在符合科學精神的前提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尊重和依靠生產力發展規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諸多規律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唯物史觀的第一要義,就是必須將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人類社會如何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歷史進程,也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到“第一”的地位。正如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的那樣:“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必須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夯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
應該明確,就人類歷史發展來說,生產力或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矛盾,才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只是當生產關系已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用革命或改革的辦法解放生產力,才成為歷史前進的動力,根本目的仍是發展生產力。歷史唯物主義有許多規律,處於第一位的,是生產力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就要不斷探索、研究並尊重、依靠生產力發展規律。當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推動歷史前進,也可以認為改革或革命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但這並不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更不能認為體制改革等同於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因為體制改革不能老改,到一定時期就要定型,否則在基層工作的同志會無所適從。在體制已“定型”后,就要求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關注、依靠和利用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來推進我們的經濟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