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抗日戰爭時期 毛澤東如何利用美國資金發展根據地經濟

■吳侃
2012年11月22日08: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毛澤東抗戰時期利用美資思想體現的戰略眼光

抗戰時期毛澤東提出利用美資發展根據地經濟的思想,體現了遠大的戰略眼光:

一方面,經濟發展思路不局限於意識形態束縛。毛澤東發展抗日根據地經濟思想,不局限於向意識形態相同的蘇聯尋求資本,同時也考慮向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美國尋求資本。毛澤東認為,“蘇聯人在戰爭中已經遭受巨大的犧牲,將忙於他們自己的重建工作。我們並不期望蘇聯的幫助”。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后,已沒有能力幫助中國,隻有美國才是“援助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合宜的國家, 而且也是完全有能力合作的唯一國家”。 (《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與謝偉思的六次談話:謝偉思的報告》,《黨史通訊》1983年第20、21期合刊。)

在他看來,抗戰時期中國引進外資發展經濟,應當超越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束縛,根據當時客觀的條件,從實際出發尋找出路。

另一方面,既立足於當時的現實需求,又放眼於未來的國家發展戰略。毛澤東在抗戰時期利用美資的思想,不僅僅局限於發展抗日根據地經濟、為持久抗戰提供物質基礎,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他還放眼抗戰結束后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發展戰略。1945年在為黨的七大作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毛澤東指出:“為著發展工業,需要大批資本。從什麼地方來呢?不外兩方面:主要地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積累資本,同時借助於外援。在服從中國法令,有益中國經濟的條件下,外國投資是我們所歡迎的。對於中國人民與外國人民都有利的事業,是中國在得到一個鞏固的國內和平與國際和平,得到一個徹底的政治改革與土地改革之后,能夠蓬蓬勃勃地發展大規模的輕重工業和近代化的農業。在這個基礎上,外國投資的容量將是非常廣大的。”(《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93頁。)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毛澤東關於利用美資發展根據地經濟的思想,並非一時的權宜之計,它包含了長期的戰略思考,充分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全局意識和戰略眼光。

作者吳侃,中共重慶市委黨校講師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