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發展根據地經濟,在充分分析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毛澤東初步形成了引進美資、發展根據地經濟的思想。這一思想堅持了維護中國主權、雙方受益和自力更生為主、利用外援為輔的原則,同時又體現了毛澤東遠大的戰略眼光,即立足現實需求,發展根據地經濟,著眼未來的國家發展戰略。對於中國共產黨和美國來說,當時軍事抗日更加迫切,加上國民黨的極力反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毛澤東利用美資發展根據地經濟的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
﹝關鍵詞﹞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謝偉思﹔利用美資﹔發展經濟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發展根據地經濟,毛澤東根據當時中國共產黨與美國關系有所改善這一客觀實際,對如何利用美國資金發展根據地經濟進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的思想。本文擬從思想史和經濟史的角度,簡要探討抗戰時期毛澤東利用美資發展經濟的思想。
一、毛澤東為什麼在抗戰時期產生了利用美資思想?
毛澤東利用美資發展經濟的思想是在抗戰時期初步形成的,集中體現在毛澤東1944、1945年與駐延安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的數次談話中。之所以在抗戰時期提出這一思想,是因為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利用美資發展經濟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中國的抗戰是持久而艱苦的,不僅是交戰雙方政治、軍事、人力的較量,也是雙方財力和經濟力量的較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能否持久,取決於抗日根據地的經濟發展情況。這些抗日根據地大多處於偏僻山區,經濟發展水平非常落后。比如延安縣川口區趙家窯村“每天吃飯二頓或三頓,吃得早,吃三頓,遲隻兩頓。有面時三五天吃一次,沒面時十幾天吃一次,一年吃肉的次數不一定,……一年大概吃三五次,過年一定吃”(《延安川口區四鄉趙家窯農村調查記》,《解放日報》1942年1月13日。)。 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所作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報告中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1頁。)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毛澤東深刻地認識到,當內資不足時,應積極吸引國外投資。
第二,在抗戰時期,國民黨雖然與共產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時刻警惕中共的壯大,從未放鬆對中共的壓制。在中共及其領導的抗日軍隊不斷發展壯大的情況下,國民黨尋找種種借口,逐漸減少甚至停止劃撥款項。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八路軍發餉數目,始終根據三個師(按4.5萬人計算)每月發給軍餉法幣63萬元,其中生活費30萬元,戰務費20萬元,補助5萬元,醫療補助費1萬元,米津貼補助及兵站補助費7萬元。這既沒有考慮到八路軍人數的增加部分,更沒有考慮嚴重的通貨膨脹。從西北財經辦事處公布的《陝甘寧邊區銀行各種統計表》來看,1937年至1945年間延安市物價總指數在不斷上漲:以1937年上半年平均物價指數為100計算,1938年為143.1﹔1941年為2228.9﹔1942年為9904.0﹔1945年為1591495.4。也就是說,1945年底延安的物價指數,是1937年初的18259倍。而1940年八路軍的人數就已經擴大了10倍,達到40多萬人,但國民政府隻對原協議中的4.5萬人發餉。193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曾經致電共產國際,指出國民黨中央政府每月撥給中共的款項為50萬元,僅相當於八路軍每月軍費開支的20%,而且由於當時貨幣不斷貶值,這筆撥款實際購買力還在不斷萎縮。百團大戰后的1940年10月,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更是宣布停發延安方面的軍餉。在新四軍的軍餉發放方面,葉挺出任新四軍軍長時曾要求每月18萬元,而實際上每月隻有8萬元。后經葉挺、項英多次爭取,增加到每月13.5萬元。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停止了對新四軍軍餉的發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