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解密:胡適如何蓋棺論定陳獨秀?

張家康
2012年11月30日10: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不是一個能夠思想的人”

      陳獨秀逝世后三年,重慶舉行“關於陳仲甫先生遺著出版問題”座談會,會上議定出版陳獨秀著作,並委托陳獨秀的學生何之瑜,負責整理陳獨秀的遺著,以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何之瑜接受這一使命后,自然想到了胡適,請求胡適為之作序。

      1949年2月23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讀《陳獨秀最后論文和書信》,深喜他晚年大有進步,已不是‘托派’了,已走上民主自由的路了。”這本小冊子收入陳獨秀在1940年3月2日至1942年5月13日給朋友的6封信和4篇文章,雖隻有3萬多字,卻涉及諸多政治問題,其中尤以對民主的見解,引起胡適的興趣。4月,胡適又一次仔細地閱讀《陳獨秀的最后論文和書信》,感覺這是陳獨秀“獨立思想……實在是他大覺大悟的見解。……”欣然為之作序,並將書名改為《陳獨秀最后對於民主政治的見解(論文和書信)》。

      胡適在序中說:“我覺得他的最后思想——特別是對於民主自由的見解,是他‘沉思熟慮了六七年’的結論,很值得我們大家仔細想想。”“獨秀的最大覺悟是他承認‘民主政治的真實內容’有一套最基本的條款——一套最基本的自由權利——都是大眾所需要的,並不是資產階級所獨霸而大眾所不需要的。”胡適說,陳獨秀已把“民主政治的真實內容”看得更透徹了:“一切公民(有產的與無產的﹔政府黨和反對黨),都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他更申說一句:特別重要的是反對黨派之自由。在這十三個字的短短一句話裡,獨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生死關頭。近代民主政治與獨裁政制的基本區別就在這裡,承認反對黨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獨裁制度就是不容許反對黨派之自由。”

      胡適讀著這樣的文章,感覺到老友和自己的心又越來越近了。老友轉了幾十年曲曲折折的路徑,如今又轉回到“美國思想”,他怎麼能不感慨系之呢?

      1961年5月,台灣學者李孤帆給胡適去信,征詢收集、整理和出版陳獨秀遺文的意見。胡適開始對此饒有興趣,建議李孤帆首先應該設法找到《獨秀文存》,並答應自己將送來《陳獨秀最后對於民主政治的見解(論文和書信)》和《實庵自傳》。他知道陳獨秀的文章是難以搜集齊全的,就是搜集齊全了,在台灣這樣一個專制政體下,那些討伐國民黨的文章,是不能印刷出版的。同時,胡適又說:“我把他的《最后見解》印行,是要保存他最可以珍惜的最后見解,其余的許多黨八股是不值得再流傳。”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