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舊瓶”“新酒”風味長——魯迅先生書跡珍品漫談

文·姚江嬰
2012年12月06日15: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此聯作者為清代錢塘人何瓦琴,擅金石篆刻,集王羲之《蘭亭序》中的16字成此聯句。魯迅先生在1933年2月“淘”得清人書籍,中有此聯句。3月初,魯迅將其書寫成條幅,贈給斯時亦在上海的著名共產黨人瞿秋白,以表達遇合“知己”的歡喜之情和志趣相契的“同懷”之感。瞿秋白非常珍惜,將此作品鄭重地挂在當時避居的東照裡亭子間臥室牆上。且看魯迅贈瞿秋白對聯全文:

疑仌道兄屬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洛文錄何瓦琴句

上款中“疑仌”即指瞿秋白,他有一筆名是“何凝”。“凝”拆開就是“疑仌”。屬,即囑,謂對方要求書寫。這是魯迅謙虛的說法,表示對瞿秋白的尊重。下款“洛文”是魯迅的筆名。據傳,1930年初,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中央”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魯迅先生遂以“隋洛文”為筆名“回敬”,有時簡為“洛文”。

魯迅先生與著名共產黨人瞿秋白之間的友誼早已傳為佳話。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瞿秋白被解除了中央領導職務。會后,瞿秋白留在上海養病(肺結核),進行文藝創作和翻譯。此時,兩人雖未見面,神交已深。1932年夏,瞿秋白由馮雪峰陪同來到魯迅家中。初次會面,一見如故。兩人暢所欲言,及至中午,仍感意猶未盡,魯迅略備酒菜,兩人邊飲邊談。直至夜幕降臨,兩位文學巨匠孩子似的擁抱而別。之后,兩人在寫作和左聯工作上親密合作,肝膽相照。瞿秋白夫婦曾四次躲避追捕於魯迅家中,每一次魯迅夫婦都臨危不懼,安然地接待、掩護他們。瞿秋白每月領取的生活費用十分微薄,僅夠糊口,虛弱的病體難以得到調養。魯迅深知他個性清高,斷不會接受別人的饋贈,就讓他翻譯俄國文學作品,並利用自己的影響,助其出版、發表文章,以稿酬貼補生活。瞿秋白也投桃報李,1933年春,嘔心瀝血編成《魯迅雜感選集》,並撰寫了長達1.7萬字的《序言》。這篇《序言》見解精辟,較為全面、科學、公正地評價了魯迅及其雜文。魯迅閱稿時,指間煙蒂燒到手指也渾然不覺,閱后心折不已,感慨道:“分析是對的,以前就沒有人這樣批評過。”

隔了近80年的時空,細賞此書法條幅作品,尤覺味醇:全聯十六個字,熔楷、草、篆、隸於一爐,筆筆平和輕鬆,結字稚拙天真,點畫間略無縈帶,堪稱魯迅先生的書法代表作。且通篇滿溢出的一派真摯歡喜之情,就像小孩子似的毫不設防地張開臂膀,扑向人懷。

“同志”已是珍貴,“同懷”卻似乎需要有更深沉幽微的精神契合。此條幅作品應是這段高山流水之交的絕好見証,又似乎啟示了他們深厚情誼的一個重要的隱因:相似的中國傳統文人的素養和氣質,尤其是對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高雅藝術如詩詞、書畫、金石的共同雅好,使他們之間有了更多的心靈秘語。

魯迅的祖父和瞿秋白的叔祖都是封建官僚,到父親一代都衰敗下來。魯迅出生於“蘭亭”勝跡所在的紹興,7歲上私塾,12歲慕名入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是越中宿儒,書畫修養不俗。且魯迅從小痴迷書畫,一本積攢壓歲錢買的《金石錄》常在手頭翻看,連下鄉走親戚也不忘隨身攜帶。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則信奉道教,好老庄之術,通醫藥、擅山水畫,喜愛篆刻。母親金璇喜愛詩詞,寫得一手好字,頗有舊學根底。可以想見,兩人的成長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加上天賦使然,頗得詩詞、書畫、金石等個中三昧,交流起來自然能“心有靈犀”。例如,1931年12月,瞿秋白第一次在魯迅家裡避難時,就以雪地枯鬆的水墨小品作底,將自己北京求學時期作的一首七絕《雪意》書錄給魯迅,並加上一段跋文:“雪意淒其心惘然,江南舊夢已如煙,天寒沽酒長安市,猶折梅花伴醉眠,此中頹唐氣息今日思之恍如隔世,然作此詩時正是青年時代殆所謂‘懺悔的貴族’心情也,錄呈魯迅先生。”這首詩寫於1917年,其時瞿秋白母親自殺,家境破落,前程迷惘。時隔十多年,場景雖轉換,但遭受排擠后的淒涼心境與當年十分相似。另有1932年12月28日,瞿秋白讀《申報•自由談》,以小行草書錄新作七絕一首,寄贈魯迅:“不向刀叢向舞樓,摩登風氣遍神舟,舊書攤畔新名士,正為西門說自由。”書跡清秀勁健,風神透脫。書、印互輔,魯迅、瞿秋白習書之外又都能治印。《魯迅雜感選集》初版書末版權頁“版權所有”一欄中就印有瞿秋白親自篆刻的“何凝”印跡。印章為牛角質地,高3厘米,每邊1.2厘米,一直由魯迅保存。瞿秋白犧牲后,《魯迅雜感選集》於1936年9月再版,版權頁上的“何凝”印跡依然。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