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舊瓶”“新酒”風味長——魯迅先生書跡珍品漫談

文·姚江嬰
2012年12月06日15: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主將。他激烈地質疑、抨擊現實,亦反思、批判傳統文化。其實,對於民族和時代,他不僅有著“投槍和匕首”般的勇猛與犀利,亦有著赤子般的柔情與調皮,更有著襟抱山月般的清醒與蒼涼。他的淵博與矛盾,也反映在對待書法這件事兒上:少年臨帖習字,用功甚深。及長,抄校古籍,收集、鑒藏畫像磚、各類金石拓片,更抄錄摹寫了大量古碑,甲骨文、金文、真、隸、篆、草諸體俱有,卻終無心作書家。然“無意於佳乃佳”,先生所遺后期書跡,與世人想象中劍拔弩張的風格迥異,寬舒遒厚、平和質朴,已自成一格。1964年,郭沫若先生序《魯迅詩稿》的文中有精辟評析:“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朴質而不拘攣,洒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

 

魯迅先生的書跡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系文稿,包括書信、日記、著作稿、抄校稿等,此類書跡皆用自小用慣了的“金不換”小楷毛筆書寫,較能顯現魯迅先生隨性書寫的筆墨意趣,但因不以書法為目的,“書意”常隱於文意。另一類有意識地按書法作品的形式書寫,大多是書錄自作或古詩贈答朋友之作。此類書跡以先生定居上海時的10年最為豐贍。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的條幅精品,先生用筆漸臻化境,加之往往以新鮮的時代氣息和獨特的風骨入書,作品具有鮮明的抒情性和朴拙的意態,標志著先生已創出了格古韻新、大巧若拙的自家風味。

怒向刀叢覓小詩

1931年1月17日,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的五位作家柔石、殷夫、李偉森、胡也頻、馮鏗,與何孟雄、林育南等黨的重要干部,為了反對王明的錯誤路線,在上海漢口路東方飯店開秘密會議時不幸被捕,后被關押在國民黨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

被捕時,柔石的口袋內還揣著16日夜間魯迅先生親手抄錄的一份印書合同。敵人一再逼問魯迅的地址,柔石拒不透露。2月7日深夜,柔石與殷夫等二十多位同志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犧牲時,柔石年僅29歲。

魯迅先生與柔石自1928年相識交往以來,彼此信任、尊重、欣賞,亦師亦友的關系與日俱增。先生親切、具體、周到地指導、培養心愛的弟子,弟子亦傾心盡力地照料先生的生活與安全事宜。馮雪峰曾回憶說,魯迅把柔石簡直當作家人似的,就是偶爾看電影、游公園,或參觀畫展、出席會議,也總是邀柔石一同參加。在兩年后為紀念“左聯”五烈士寫下的著名雜文《為了忘卻的記念》中,魯迅深情地追憶,柔石是他那時在上海“一個惟一的不但敢於隨便談笑,而且還敢於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還說: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時候,可就走得近了,“簡直是扶住我,因為怕我被汽車或電車撞死﹔我這面也為他近視而又要照顧別人擔心,大家都蒼皇失措的愁一路……”

得知噩耗的深夜裡,魯迅先生獨自徘徊於初春淒冷的客棧庭院。庭院裡隨處堆放著些破爛的什物。萬籟俱寂,妻子許廣平和兒子海嬰都已睡了。先生沉重地感到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輩,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悲憤交加中,吟得一首七律: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