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經濟思想的具體實踐
1932年10月寧都會議后,毛澤東離開了中央蘇區紅軍領導崗位。1933年1月下旬,他重新回到瑞金,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了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上。在“一要打仗,二要建設”的指導思想下,毛澤東在中央蘇區開展了經濟建設的具體實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組織領導工作,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自己的經濟思想,形成了一套在戰爭環境中進行經濟建設的理論。
(一)提出蘇區經濟工作以農業生產為中心,加強黨和政府對農業的領導
早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時期,毛澤東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在領導中央蘇區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面對蘇區農業人口佔總人口90%的現實,毛澤東更是明確提出必須把農業放在蘇區經濟建設第一位的思想。他認為:“在目前條件下,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決最重要的糧食問題,而且需要解決衣服、砂糖、紙張等項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的供給問題。”〔7〕這個政策是完全符合蘇區實際和革命發展需要的。因為隻有解決農業這個基本問題,才能解決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和軍隊的物質供給問題,而且隻有農業發展了,蘇區其他各項建設才能有物質保障。
蘇區的農業生產是在戰爭環境下進行的,面臨著一系列特殊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蘇區青壯年男子大量參加紅軍和外出工作造成農村的勞動力大大減少,如興國長岡鄉“男子隻八十七人,女子竟佔三百二十六人(一與四之比)”〔8〕。上才溪鄉有男47人,女581人﹔下才溪鄉有男232人,女422人。農村勞動力不足嚴重影響了蘇區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克服這一困難,蘇區農村出現了數戶家庭自願聯合、勞動力互相調劑使用的耕田隊。1930年6月,毛澤東到才溪鄉視察工作時,充分肯定了耕田隊這種農業組織形式,並提議將耕田隊擴大為“互助社”。這個建議很快得到落實,第二年夏收期間,中央蘇區第一個勞動合作社在才溪鄉成立。11月,在總結才溪鄉經驗的基礎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了《耕田隊條例》,使勞動互助組織在蘇區迅速推廣﹔1933年,又頒布了《勞動互助組組織綱要》,進一步推動了勞動互助社發展。勞動互助社調整了勞動力的分配,使生產力得到充分利用,對迅速發展蘇區農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勞動互助社外,蘇區為解決耕牛不足的問題,還廣泛組織犁牛合作社。毛澤東對此高度重視,強調“組織犁牛合作社,動員一切無牛人家自動地合股買牛共同使用,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事”〔9〕。他還組織蘇維埃政府多次開會討論農村中的耕牛問題,並發布文告,要求各地政府切實幫助農民克服缺乏耕牛、農具、糧食、種子等困難,並要求各地政府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幫助農民成立犁牛站,調劑耕牛余缺。除此之外,毛澤東還根據農村男少女多的情況,提出發動婦女參加勞動的思想,要求蘇區各級政府“有組織的調劑勞動力和推動婦女參加勞動是我們農業生產的最基本任務”〔10〕。大批婦女拋開了舊觀念,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農村的勞動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
蘇區時期,毛澤東提出了發展農業的一系列光輝思想,如農業工作第一位的思想、組織互助合作社的思想、調劑農業勞動力的思想、發動婦女參加農業生產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都非常切合當時的戰爭環境,而且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一系列興農措施得到實施,蘇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鞏固革命根據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