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過發展蘇區工業和對外貿易,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
蘇區工業基礎薄弱,僅有的手工業也日趨衰落,而我黨對於發展蘇區的工業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為保障戰爭的需要和維系新生的紅色政權,毛澤東主持蘇區的經濟建設時,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為蘇區的工業建設制定了一般性的指導原則,從而為蘇區的工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首先,毛澤東指出,蘇區在敵人的封鎖下,“貨物出口發生困難”,“紅色區域的許多工業生產是衰落了”,但是“因為廣大群眾的需要,我們自己即有廣泛的市場”,所以發展工業“應該首先為著自給,其次也是為著出口,有計劃地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某些工業” 〔11〕。也就是說,發展工業的目的是供給戰爭,滿足群眾生活需求,其次才考慮對外貿易。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蘇區建立了以中央兵工廠、被服廠為主體的軍需產業,以中央鎢砂公司為代表的出口產業,同時還發展了大量民用工業,為蘇區人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生產蘇區缺乏的物質,如閩浙贛邊區為了解決食鹽的缺乏,進行了硝鹽的制造。其次,毛澤東提出,發展蘇區工業要有適當的計劃,“在散漫的手工業基礎上,全部的精密計劃當然不可能。但是關於某些主要事業,首先是國家經營和合作社經營的事業,相當精密的生產計劃,卻是完全必要的。確切地計算原料的生產,計算到敵區和我區的銷量,是我們每一種國營工業和合作社工業從開始進行的時候就必須注意的”〔12〕。在這兩條原則的指導下,蘇區工業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較快地發展,工業產品產量明顯提高,保障了革命戰爭和群眾生活的需要。
隨著蘇區農業、工業的發展,生產能力的提高,有了可供交易的物質,使得與白區進行貿易有了可能性。同時,由於敵人佔據中心城市,控制著工業生產,對革命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切斷了蘇區同白區的工業品的交換,造成蘇區日用工業品奇缺,農副產品滯銷,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不斷擴大,影響了各項建設工作的開展,使得開放赤白貿易有了必要性。因此,毛澤東提出:“有計劃地組織人民的對外貿易,並且由國家直接經營若干項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鹽和布匹的輸入,糧食和鎢砂的輸出,以及糧食在內部的調劑等,現在是異常的需要的了。”〔13〕在毛澤東的領導下,1933年4月,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了中央國民經濟部對外貿易總局,又稱中央對外貿易局,並在贛縣的江口、閩西的汀州、會昌的亂石、吉安的值夏等地設立了直屬對外貿易分局。中央對外貿易總局以統管蘇區外貿業務為主,蘇區貨物的具體進出口業務由四個直屬分局負責。中央蘇區的對外貿易,實際上是以貨換貨,以物換物。把蘇區生產的糧食、鎢砂、木材等出口到白區,換回食鹽、布匹、軍工材料和醫藥器材等。經過中央對外貿易總局和下屬機構及廣大紅色外貿戰士的共同努力,中央蘇區的對外貿易工作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緩解蘇區物資供應緊缺的困難,滿足蘇區軍民生活,支援革命戰爭,促進蘇區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1934年1月,毛澤東在“全蘇二大”的報告中指出“由於對外貿易局等機關的設立,已經得到初步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