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風雨十年農村工作部——鄧子恢長子鄧淮生訪談錄

特約記者 黨亞惠
2013年01月23日11: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以農民利益為重”

農業合作化即農村生產的規模經營、集約化生產,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畢竟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家父認為實現農業合作化的關鍵是“過橋”問題,即如何從個體小農經濟轉變為集體經濟。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從地主手中獲得了土地,農業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而農業集體化和土地改革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將農民個人手中的土地集中起來歸大隊,共同管理、共同生產。讓農民自願將個人土地集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毛主席認為重要的是教育農民的問題。

家父強調首先讓農民認識到什麼是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業合作化的好處。農民是利益群體,隻有給了農民眼見為實的利益實惠,才能得到農民的支持。過去常說,“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是山東農民用小車推出來的”,農民為什麼支持你呀?因為共產黨搞土改,讓農民擁有了土地,使他們獲得了實惠,因而得到了農民的信任和擁護。而不只是共產黨振臂一呼,農民就擁護支持了。他帶領調查組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宣傳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給農民利益實惠。他對有些地方強迫命令,用威脅、限制、戴大帽子等辦法強迫農民入組、入社的做法非常反對。認為必須採取教育說服的方式,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來對待互助合作運動。而且要從群眾的覺悟水平與切身體驗出發,從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小農經濟的生產現狀出發,正確解決農民的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結合問題,穩步地循序而進。

對於一些辦得不好的合作社,農民得不到利益,出現退社的行為,家父覺得出現這些情況也很正常,辦得好的就繼續辦,辦得不好就解散、停緩、再辦。於是下面就有人反映說他搞合作化運動不積極﹔毛主席批評他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他尊重農民利益的行為,卻被毛主席看成是放任,給農民小恩小惠。毛主席還說:“社會主義也是需要強制的,不能完全靠自覺。”家父看風向不妙,趕緊向毛主席做了檢討,他對毛主席說:“一定會積極去辦,但是還是要穩中求進,有條件的就辦,不符合條件的就不再辦了,欲速則不達,否則會傷害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是實在的,要確實見到好處才會入社,否則是不會干的。”這是毛主席和家父的第一次意見分歧。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