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父親就去見毛主席,保薦“包產到戶”責任制。他直言陳述自己的觀點,試圖說服毛主席。他多次說:“工業上可以搞責任制,為什麼農業田間管理就不可以搞責任制?責任田根本不涉及所有制問題,不存在反對集體經濟的問題。”毛主席不同意他的看法,說:“包產到戶搞了幾千年,還要搞嗎?如果搞包產到戶,不用幾年就有人雇工、討小老婆。你怎麼又動搖了,波蘭搞自由化,還不敢解散合作社。”這是家父和毛主席的第三次意見分歧。
1962年8月,中央工作會議在北戴河召開。在會上,毛主席把“責任田”、“包產到戶”說成是“單干”,一下把問題提升到是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高度。毛主席批評家父說:“你這次搞包產到戶,馬克思主義飛走了。”對於這個突然襲擊,父親一點兒思想准備也沒有。9月下旬,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家父的觀點被再度上升到階級斗爭和發展資本主義的高度,受到了進一步的批判,說他“熱衷於搞資本主義”,說他“訓了毛主席兩個鐘頭,想翻農業合作化的案”。會議指責他對形勢的看法幾乎是一片漆黑。面對這些嚴厲批評,家父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他說:“責任田,到現在我還是這樣看。”1962年10月,中央農村工作部被撤銷,毛主席對中央農村工作部的評價是“十年來沒有干一件好事。” 第二年,家父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也被免除,這讓他失去了為黨、為人民直接工作的機會,這不能不是一件永遠的憾事。
訪談即將結束,我聽了感觸良多。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從1953年2月組建到1962年10月撤銷,前后歷經10年。從鄧伯伯講述的事情中,我們了解到社會主義建設不是一帆風順的,遭遇了許多困難和挫折。共產黨在國家建設過程中,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作出正確的抉擇非常重要,否則就要遭受嚴重的后果。鄧伯伯的講述飽含對黨和毛主席的深情,他像其父鄧子恢一樣實事求是,直言不諱。這對於我這個80后的新黨員、年輕編輯來說教益尤深。這讓我明白,共產黨員一定要尊重事實,尊重群眾, 實事求是,敢講真話,敢於堅持真理,勇於承擔責任。因為歷史終歸將証明正確的抉擇是經得住社會發展考驗的。鄧子恢同志倡導的包產到戶,歷經滄桑,發展成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實為一例。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