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穩步發展”被看成是“右傾”
中央決定分階段、逐步實現農業集體化。毛主席對家父講:“要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完成對個體農業改造。”家父根據總的長期規劃制定了農業合作化的實施步驟。他認為,農業合作化的全過程,一般要分三個階段,先是農業互助組,然后進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由此而進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三個階段是不可逾越的。父親按照這種循序漸進的思路,指導全國互助合作運動。他強調先在全國各大省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試驗點,然后逐步推廣,穩步發展。初期緩慢發展,中期平穩發展,后期可以較快發展。1953年到1954年是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初始階段,家父說:“辦農村合作社如同打仗一樣,初戰必勝,初戰敗了,就會影響情緒,所以一定要辦好試點。”1955年底,全國出現了65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在農業合作化的實踐中,絕大多數干部都存在著寧“左”勿右的思想。因此,在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了嚴重的侵害農民權益、急躁冒進的“左”的傾向。具體表現為:在新區,打擊單干農民,侵犯中農利益,強迫成立互助組,滿足於形式主義﹔在老區,盲目追求高級形式,試辦初級社貪多貪大,將耕畜、農具變相地無償歸公,不根據生產發展的程度,而貪多貪快地增加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盲目強調增加社會主義因素﹔各大區提出的農業增產計劃與互助合作發展計劃也失之過高。這些行為嚴重侵害了農民利益,破壞了農民的生產情緒,引起了農民群眾的消極抵抗。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民要求退社,農民寧願殺豬宰羊,拿到市場上去賣,也不願充公,農民大吃大喝、不搞積肥的嚴重現象,造成了農業生產的嚴重損失。
1955年家父決定在農民冬季農閑時整頓和鞏固農村合作社。1955年3月他提出“停、縮、發”三字方針:農業生產合作社停止一段時間發展﹔縮減一些不合條件、辦得不好的、有問題的合作社,全國縮減了2萬多個﹔在整頓現有合作社的基礎上發展一批新合作社。5月份,毛主席南下視察,下面反映形勢一片大好。回來之后,毛主席就對家父說:“現在農村形勢一片欣欣向榮,沒有報告反映的那麼嚴重啊!”中央決議合作社翻半番,即1955年底實現100萬個合作社。但是毛主席提議多建合作社,就對家父說:“現在形勢這麼好,為何不能翻一番呢,實現130萬個合作社?”父親覺得還是要穩步發展,就對主席說:“現在情況比較復雜,農民情緒不穩定,還是100萬個為好。”為此,父親和毛主席爭論了很久,在合作社發展指標問題上意見不一致,這是毛主席同家父產生的第二次意見分歧。
1955年7月下旬,中央召開全國15個省市的書記會議,規模相當龐大。在會上,毛主席尖銳地批評家父在社會主義建設面前:“像一個小腳女人一樣,東搖西擺地在那裡走路,前怕狼,后怕虎,數不清的清規戒律。”緊接著在1955年9月召開的七屆六中全會上,毛主席對家父的批評更加嚴重,再次上綱上線,批評他“右傾機會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