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背著遺骨上戰場 夫妻恩愛不分離——劉咸一和余澄的革命愛情

劉大偉
2013年01月24日07: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百年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我的母親余澄是晚清進士、翰林余寶蔆的四女兒,金陵女子大學多才多藝的高材生。我的父親劉咸一天賦過人,由放牛娃成為東三省“頭名狀元”,從而得到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獎學金資助,留學日本和德國,成為化學專家。由於志同道合,他們兩個知識分子成為了一對革命夫妻。我外公廣邀各界名流,在北平城為他們辦了極為豪華而洋氣的婚禮,以掩飾他們的共產黨員身份,余家大院也成為共產黨的據點和交通站。父母親雙雙投奔延安后,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然而,沒幾年,母親因病英年早逝,留在了寶塔山下。父親奔赴東北前,拿出一張毯子囑咐戰友,如果離開延安,一定要將我母親遺骨帶走。后來,戰友們履行諾言,輾轉千裡,歷盡千辛萬苦,將我母親遺骨帶給在東北戰場的我父親。從此,我父親帶著我母親遺骨征戰南北……

才貌雙全的大家閨秀當了地下黨員

母親生於1907年,是余家大院的四小姐。她氣質高貴,風度優雅,一副眼鏡又使她平添了幾分書卷氣。就連延安時期的老前輩提起我母親時,都用“美若天仙”、“才華橫溢”來形容。母親聰明好學,讀書成績很好,甚得外公歡心,后來畢業於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作為體育系的學生,母親籃球打得很好,還曾帶球隊出去比賽並獲獎。不僅如此,她的英語十分流利,還會唱京劇,我那寵愛她的外公甚至為她置辦了相當專業的行頭。從母親遺存的手跡中,還可以發現她的書法也挺好。如此才貌雙全的余家四小姐,后來迅速接受進步思想,投身革命,並於1933年經彭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老一輩教育家吳怡芳在談到金陵女大的光榮傳統時,曾舉例說我母親是金陵女大最早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

說到母親的革命歷程,就不能不提到靖任秋和彭文夫婦這一對革命老前輩。他們不但是母親的戰友、摯友,更是母親的革命領路人。

靖任秋、彭文夫婦是黃埔軍校的早期學員。靖伯伯和彭姨分別於1925年、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北伐和南昌起義。盧溝橋事變后,靖伯伯根據周恩來的直接指示,打入國民黨高層,潛伏下來,最高當到國民黨少將副師長。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策動了國民黨將領高樹勛在邯鄲率部起義。他歷任上海市委統戰部部長、上海市政協第五、六屆副主席。1996年逝世,享年91歲。

彭文在南昌起義后曾跟隨朱德轉戰於閩、粵、贛三省界的山中,后被派駐湖北省委機關,當特委交通員。解放后,她曾任北京師大女附中第一任校長、教育部中學教育司和普教司副司長。

母親早在金陵女大讀書時就認識了彭姨,並成為好朋友。1932年,彭姨和靖伯伯到北平從事革命工作,形勢相當困難,連食宿都成問題,就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我的母親余澄,於是他們走進了余家大院。母親和外公熱情地接待他們。從此,余家大院成了共產黨的交通站和據點,為靖伯伯和彭姨他們撐起了一把大大的保護傘。1933年,彭姨介紹我母親入黨后,兩人便常常一起執行任務。有時打扮得漂漂亮亮,好像去參加舞會,其實是去傳遞情報、貼標語、撒傳單。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