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銀行業“走向消滅”
正是在銀行業已經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時,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准確表述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全國形勢的大背景。
銀行業雖然已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比其他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提前近四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道路,但只是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革命改造並未終止,同完全實現國有化還有一段距離。不過,這已是在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內,完全由國家銀行掌控下來謀劃、操作的事情了。
根據人民銀行總行部署,1954年12月,依據其發出的關於城市儲蓄工作的通報,將設立“儲蓄專業機構”,而實施的步驟是:運用全國14個城市公私合營銀行的機構、人力“首先專業起來”。1955年2月,合營銀行進行專業化改組,包括內地14個分行,全面代理人民銀行的儲蓄業務,與人民銀行儲蓄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后來,陳雲同志還曾專門指出:合營銀行“實際上成了人民銀行的儲蓄處,給國家擔負吸收存款的業務”。原經營的外匯業務全部歸並於中國銀行﹔仍在經營的倉庫、房地產業務,則劃歸當地國有相關部門,如商業的倉儲運輸公司、房產公司統一接管。
同年8月,人民銀行發出《關於同意合營銀行總管理處所請將各地合行對私業務、賬務以及對私業務干部全部劃入人民銀行的通函》,要求各地人行與合行具體研究執行。1956年7月,人民銀行總行決定,公私合營銀行總管理處並入人民銀行總行私人業務管理局。至此,公私合營銀行從組織形式上也不復存在,結束了其歷史使命,亦即完全實現了1948年10月中央所宣示的,使私營銀錢業“逐漸走向消滅”的目標。
近四年私營銀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是不平靜的,如曾經出現的關於“劃分陣地,要求我們退出工商業和職工的存款陣地,不再下降利率……”,實行“分疆而治”。又如在私營銀行自我整頓改造過程中,行動遲緩,對機構臃腫、開支浩大、舊作風與經營方式不見重大改進,甚至陷入“坐食山空”的危險境地,等等。這些問題,都在執行黨的對資產階級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下逐一得到妥善解決。
私營銀行業提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對其后全國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一定的有益的經驗,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百年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