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尼克鬆時期 中美大使級聯絡轉入政府秘談始末

張 靜
2013年02月05日16: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與基辛格的謹慎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國務院放開步子、積極而大膽的准備。國務院負責會談的政治顧問、中國事務辦公室主任保羅·克裡斯伯格和職員多納德·安德森負責會談的准備工作。從1月8日中美雙方代表在華沙成功會談后,他們就開始起草對第135次大使級會談的指示,並在14日由羅杰斯遞交給尼克鬆。與以往的會談指示相比,它在台灣問題上提出新的表述:

(a)美國無意尋求把對於台灣的看法強加於任何一方,並且無意干涉(大陸和台灣)所達成的任何協議。(b)堅定承諾不支持國民黨中國反攻大陸的行動。(c)表達這一希望:隨著亞洲和平與穩定局勢的發展,我們能夠減少美國駐台軍隊。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提案,它迎合了中方多年以來在台灣問題上對美國的要求。

此外,這份指示還提議舉行中美高級會談:

提議派遣特使到北京、或中國代表來華盛頓討論以上談到的任何問題。如果中國人希望發出改善關系的信號,那麼他們會接受這一提議,同時也不違背自己的原則。

保羅·克裡斯伯格草擬的這份對第135次大使級會談的指示,經尼克鬆同意后,由國務卿羅杰斯在1970年1月17日發給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

中美舉行高級會談,這與中國領導人的想法不謀而合。1969年2月19日中國宣布取消中美第135次大使級會談的當天,毛澤東請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四位老帥研究國際問題,開始醞釀利用美蘇矛盾、改變中國對美政策的戰略轉變。1969年9月17日,老帥們在《對目前局勢的看法》報告中提出:“在中、美、蘇三大力量的斗爭中,美對中、蘇,蘇對中、美,都要加以運用,謀求他們最大的戰略利益。”陳毅提出了從戰略上利用美、蘇矛盾,打開中美關系的設想。他還以口頭的方式,向周總理提出了一些“不合常規”的想法,其中第一點即:

在華沙會談恢復時,我們主動重提舉行中美部長級或更高級別的會談,協商解決中美之間的根本性問題和有關問題。我們隻提會談的級別和討論的題目,不以美國接受我們的主張為前提。我估計美國會樂於接受。如果我們不提,我估計美國也會向我們提出類似的建議。如果這樣,我們應該接受。

后來的事實証明,老帥們在這些報告中的看法是客觀的、有遠見的,為中國領導人打開外交新局面做了重要的戰略准備。1970年1月 15日,周恩來在修改外交部致雷陽的電稿以及第135次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中方發言稿時,在提議舉行高級會談外,加寫了這樣一點:“美方如詢更高級會談或其他途徑何所指,可答以美國政府如對此感興趣,可提出方案,也可在大使級會談中雙方商定出方案。”如此,有了戰略上的契合,在第135次大使級會談上,雙方不約而同地提議舉行高級會談。

基辛格在回憶錄中稱,在籌備1970年1月20日第135次會談時,國務院的官員們被派使節去北京一事“嚇得發抖,因為這樣的會談可能要由白宮親自掌握,國務院以后再也插不上手了”。而負責華沙大使級會談的安德森等人“根本不知道過去一年中傳達到中國方面去的信息,還以為沒有理由要改變以往134次華沙會談中沿用下來的那一套做法”。但從檔案資料可以看出,事實上,是國務院而非基辛格首先提出“派遣特使”的建議﹔也是國務院首先提出要向中國申明美國在亞洲的戰略意圖、消除中國對自身國家安全的擔憂。更重要的,是國務院首先在台灣問題上提出了“隨著和平與穩定在亞洲的發展,我們能夠減少美國駐台軍隊”的表述。

(責編:孫琳、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