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贛州、漳州同為城市,為什麼打贛州是錯的,打漳州是正確的?為什麼毛澤東堅決反對打贛州,卻竭力主張打漳州
贛州戰役與漳州戰役前后相隔僅一個多月,前者嚴重失利,后者取得輝煌勝利,其主要原因是軍事指揮的錯誤與正確。
在漳州戰役中,毛澤東充分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與非凡的膽識。在戰略方針上,他高瞻遠矚,正確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敵我態勢,從鞏固發展中央蘇區的全局利益出發,面對廣東軍閥步步進逼蘇區的嚴峻形勢,果敢實行“主動打出外線”、“跳出敵人包圍圈”的方針,使紅軍在戰爭中贏得主動,從而牽制了敵人,有效地保衛了蘇區根據地。在作戰對象的選擇上,善於運用“揀弱的打”的軍事原則,不與強敵硬碰,擊敵弱處,不打則已,打則必勝。在作戰方法上,採用外線速決的運動戰,整個戰役中體現的是“快、猛”的戰斗作風,殲龍岩與漳州守敵於快速及不備之中。
此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華,如集中兵力、機智靈活、示形惑敵等等,都在戰役中得到很好地運用。在漳州戰役中,毛澤東很注意發揮民眾的作用。他的戰略戰術不僅是軍事上的謀略,而且也從政治上加以考慮,將軍事行動建立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之上。在攻打龍岩、漳州之前,毛澤東、周恩來都很重視發動、武裝群眾對敵襲擊、封鎖消息,加緊赤色戒嚴,讓群眾配合紅軍做一些“亂敵探耳目”的動作,使敵人始終不能覺察到我軍的行動方向。這種充分利用武裝起來的群眾,把敵人的眼睛、耳朵盡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聾子、瞎子,以奪取勝利的思想,對我國現在的國防建設仍有借鑒意義。漳州戰役的勝利,在毛澤東軍事思想史上熠熠生輝。
三、紅軍入漳勝利回師后的毛澤東又幾經挫折,終在遵義會議確立領導地位
(一)毛澤東在紅軍攻克漳州后,還指揮紅軍取得南雄水口戰役的勝利
1932年5月28日,中央紅軍主動撤離漳州,經龍岩回師贛南,6月下旬抵達贛南天心等地。此時,粵軍12個團已竊據贛南的贛州、南康、大余、上猶、信豐等地,另有6個團駐扎在粵北的南雄一帶。7月初,爆發了紅軍史上著名的一次惡仗——南雄水口戰役。此役,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消滅了入侵我贛南蘇區的廣東軍閥陳濟棠部的18個團。
(二)東路軍回師后,紅軍編制作了調整,周恩來等力主恢復毛澤東總政治委員職務,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又取得了樂安、宜黃戰役的勝利
1932年8月15日,毛澤東同朱德在樂安縣簽發紅一方面軍進攻樂安的訓令,決定向守城之敵發起攻擊。17日晨,毛澤東、朱德指揮紅軍突然向樂安縣發起猛攻,中午攻克樂安城﹔20日,又指揮紅軍攻克宜黃﹔23日,紅軍乘勝佔領南豐。
樂安、宜黃戰役,是毛澤東、朱德等指揮的一次成功的進攻戰役。這一仗,紅軍行動隱蔽,出敵不意,分隔包圍,各個擊破,速戰速決,殲滅國民黨軍第27師,俘敵5000多人,繳獲長短槍4000余支及一批軍用物資,創造了在一周內連克三座縣城的戰績,迫使敵軍慌忙調整“圍剿”部署,直接援助了鄂豫皖與湘鄂西兩蘇區和紅軍的反“圍剿”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