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7歲的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去讀書的時候,張聞天在上海的吳淞學習了兩年,1917年7月考入“全國水利局上海考區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這裡張聞天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各種藝術等。進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以后,張聞天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培養了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熟練地掌握了英文,接觸了歐美的政治思想與文化思想,受到了民主和自由的熏陶,並接觸了《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如果不是處於革命年代,張聞天可能會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譯家、學者,在中國的文化界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在1925年以前,張聞天曾在文學創作上走了一段順暢的道路。也正是由於這一文藝創作過程,使他堅定了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的信念。1919年張聞天在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求學時,五四運動爆發,張即投身於愛國民主運動中。其實,張聞天很早就傾向於馬克思主義,他於1919年8月發表的《社會問題》,是五四時期知識青年中最早談論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之一。1920年,張聞天赴日本留學半年。1922年他又赴美國勤工儉學,一面在舊金山的中文報紙《大同報》當編輯,一面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自學。一年多的旅美生活和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考察,使他開闊了視野。1924年回國后,他重返中華書局任編輯。這時他創作的以中美兩國社會為背景、反映五四青年思想歷程的長篇小說《旅途》連載於《小說月報》上。
同年11月,張聞天來到四川重慶,先后在第二女子師范和川東師范擔任教員,主編《南鴻》周刊。由於積極宣傳新文化,反對封建勢力,於次年被軍閥驅逐出川。張聞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熱情戰士,在五四運動以后的五年多內,他撰寫了大量抨擊舊制度、宣傳新思想的文章,翻譯和評介了不少外國文學作品及作家,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呼聲的文學作品。
張聞天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當他經過了一段社會和人生理想的探求,並且在實際斗爭中深切體驗到“單靠個人的文藝活動”不能徹底推翻反動勢力的時候,就抱著為共產主義而獻身的決心,於1925年6月在上海五卅反帝斗爭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不久,他被黨派往蘇聯學習,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后入紅色教授學院深造,前后共五年時間。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他后來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其理論知識基礎的奠定和理論思維的培養訓練都是與這段學習分不開的。學習期間,他從事過共產國際東方部的一些工作,並積極地參加了反對托派的革命取消主義、李立三路線等斗爭。
張聞天曾旅日、旅美、旅蘇的經歷,在中共高層領導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不過,這時正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我們黨內開始盛行的時期,這自然對張聞天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也許正是早期教育及革命經歷的不同,使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的國情有著很深的理解,而張聞天對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則有較多的研究。這一點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他們對日后中國問題的理解和處理的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