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伯父周恩來儉朴衣著感動日本友人 被效仿終生
主持人:您剛才談到總理的衣著。我們知道總理那時候經常出席一些外事活動,因為外事活動的禮節性,可能不像平時在家裡睡袍補丁,都是自己人。見到外賓,在那個場合出於一種對外賓的尊重,必須一身比較筆挺或者比較整潔,甚至根本不可能有補丁漏出來。您剛才說到他的很多衣服補丁都打在裡面,怎樣參加外事活動還能夠保持衣著儉朴?
周秉德:外事活動都有外衣,他有時候出國的時候都是住在總統府、皇宮等那種地方,人們都很尊重他們,要到那些地方住。他帶的衛士又非常少,又不願意多帶。所以他到哪兒去,衛士們根本忙不過來,都要跟著他走,沒有時間給他洗衣服。可是他的衣服確實需要洗的時候怎麼辦,就得拿到咱們的使館去,讓大使夫人幫著洗,大使夫人一邊洗、一邊哭,就罵衛士,說你們怎麼能給總理穿這麼破舊的衣服。因為太薄了太小了,一洗再使勁的話就破掉了,就是這樣程度。大使夫人知道他的秉性,他不肯佔公家的便宜,不能讓公家給他做什麼補助或者給他幫著買什麼東西,人們就說我們自己的津貼費裡面節省下來的,我們個人的錢,不是公家的錢,給你三件襯衣,一定要換上。他不要,堅決不要,大使和夫人都要哭了,但是他堅持,我這些還都能穿,就是這樣。
說起外賓來,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在沒有建交和日本之前,咱們的總理是非常注重民間外交,跟有些日本的社會人士、高層人士,或者是經濟界的人士有一些來往。有一個叫岡崎嘉平太,這個日本老人是一個很有實力的社會高層人士,和總理特別談得來,和總理已經見了幾十次面了。后來很自然的,經常有交往,不僅僅在外面或者前面的大客廳,有的時候在后面的小客廳他們也會見面。伯父從辦公室裡出來到客廳裡面去談話,岡崎先生發現,這一國的總理怎麼還戴著個套袖。問這是什麼東西,伯父說是套袖,是為了節省袖口的、胳膊肘怕破。這個岡崎嘉平太看了就特別感動,看到他穿的補丁的衣服感動得不得了,回去就和他的夫人和孩子們就說,周總理太偉大了,他這麼一個大國的總理,他穿衣服還這麼節省,我得向他學習。所以他的兒子后來回憶的時候說,岡崎先生以后人瘦了也不肯做新衣服,就穿原來的衣服,再也沒有做新的衣服,直到他去世。他非常敬佩中國的總理,怎麼能這樣子節省,他就要學習。人們也是從內心深處感覺到總理這麼節儉,是為了人民的,是不能夠搞奢華的,他是非常反對奢華之風的,非常儉朴。
主持人:絕對不是一時半會兒這樣做出來,真的是由內而外的。所以日本的客人才會由衷的敬佩。
周秉德:非常敬佩。
主持人:看到眼下社會有一些不好的風氣或者不好的人,真是是無法對比。我們都知道您和總理夫婦生活了大概有15年,總理一直在強調要使艱苦朴素成為我們的美德,當時物資比較匱乏,戰爭年代和建國初期條件可能還不是那麼好。但是這句話放在眼下,讓艱苦朴素成為美德,可能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周秉德:現在的條件比以前有大大提高了,經濟上也有很大的進步了。每個人的口袋裡又寬裕比較多了,想要穿點好衣服,坐個好車,這也不是說很非分。問題是怎樣對待這個事情,怎樣對待追求的物資享受、生活。總理是一輩子都是非常儉朴的,可以說他根本沒有一天奢華的生活,沒有穿過一件奢華的衣服、吃過一次奢華的飯菜,他從來不做的。
主持人:病重期間還在堅持工作,而且根本沒有要任何一點特殊的照顧。
周秉德:沒有,他真是全身心地為咱們的國家、為人民在操勞,一輩子都是這樣的。他從13歲,在小學的時候,他講為中華之崛起,就是在回答校長問大家為什麼讀書的時候,他講的這句話。其實,我感覺到他這句話是奮斗了一生的,他一生都是為中國之崛起,全是為了老百姓的生活怎麼能夠有個美好的生活,國家怎麼能夠富強,民族怎麼能興盛。從這個角度去指揮他的一切,做他的一切。他為什麼加入共產黨,因為他覺得共產黨可以這樣做的,他加入共產黨。有人問他你首先是共產黨還是首先是中國人。他說我首先是中國人,我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人民,我要想辦法,怎樣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國家可以富強,我去尋求各種道路,找到了共產黨的道路,我在共產黨裡,我就要盡量地、盡所能地把自己這個目標能夠達到,我覺得他一生就是為這個目標在奮斗。所以,他的那種發自內心的要為老百姓多做事,為國家多貢獻力量,一直是這樣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