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解密:“中國”一詞含義經歷的曲折的變化

2013年03月11日07:55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初義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師(首都),與“四方”對稱,如《詩經·大雅·民勞》雲: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釋曰:“中國,京師也。”《孟子·萬章》講到舜深得民心、天意,“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這些用例的“中國”,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師,誠如劉熙為《孟子》作注所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初義“京師”的“中國”又有多種引申:(一)指諸夏列邦,即黃河中下游這一文明早慧、國家早成的中原地帶,居“四夷”之中,《詩·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西周時,“中國”主要包括宋、衛、晉、齊等中原諸侯國,此義的“中國”后來在地域上不斷有所拓展。(二)指國境之內。《詩·大雅》:“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谷梁傳·昭公三十年》注:“‘中國’,猶國中也。”(三)指中等之國。《管子》按大小排列,將國家分為王國、敵國、中國、小國。(四)指中央之國。《列子》按方位排列,將國家分為南國、北國、中國。

以上多種含義之“中國”,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與“四夷”對稱的諸夏義的“中國”,如《詩經·小雅·六月》序雲:

《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南朝宋劉慶義《世說新語·言語》說:“江左地促,不如中國。”唐人韓愈《上佛骨表》雲:

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這些“中國”,皆指四夷萬邦環繞的中原核心地帶。其近義詞則有“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華”等等。

晚周以降,“中國”一詞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

“中國”原指華夏族活動的地理中心與政治中心,自晚周以降,“中國”一詞還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義。《史記》卷43《趙世家》所載戰國趙公子成的論述頗有代表性:

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與叔父公子成論戰的趙武靈王(?-前 295)則指出,夷狄也擁有可資學習的文化長處,如“胡服騎射”便利於作戰,中原人應當借取,從而壯大“中國”的文化力。發生在趙國王室的這場辯論,給“中國”的含義賦予了文化中心的內蘊。

古人還意識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轉移的,故“中國”與“夷狄”往往發生互換,唐韓愈《原道》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明清之際哲人王夫之在《讀通鑒論》、《思問錄》等著作中,對“中國”與“夷狄”之間文野地位的更替,作過深刻論述,用唐以來先進的中原漸趨衰落,蠻荒的南方迎頭趕上的事實,証明華夷可以變易,“中國”地位的取得與保有,並非天造地設,而是依文化先進區不斷流變而有所遷衍,誠如《思問錄·外篇》所說:“天地之氣,衰旺彼此迭相易也。”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