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解密:“中國”一詞含義經歷的曲折的變化

2013年03月11日07:55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是如何衍變為國名的

我國古代多以朝代作國名(如漢代稱“漢”、“大漢”,唐代稱“唐國”、“大唐”,清代稱“清國”、“大清”),外人也往往以我國歷史上強盛的王朝(如秦、漢、唐)或當時的王朝相稱,如日本長期稱中國人為“秦人”,稱中國為“漢土”、“唐土”,江戶時稱中國人為“明人”、“清人”﹔希臘、羅馬稱中國為“賽裡絲”,意謂“絲國”。

以“中國”為非正式的國名,與異域外邦相對稱,首見於《史記·大宛傳》,該傳載漢武帝派張騫(?-前114)出使西域: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並出。

這種以“中國”為世界諸國中並列一員的用法,漢唐間還有例証,如《后漢書·西域傳》以“中國”與“天竺”(印度)並稱﹔《唐會要·大秦寺》以“中國”與“波斯”、“大秦”(羅馬)並稱。但這種用例以后並不多見。

一個朝代自稱“中國”,始於元朝。《元史》卷95《列傳·外夷一》載,元世祖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臣所持國書,稱自國為“中國”,將日本、高麗、安南、緬甸等鄰邦列名“外夷”。明清沿襲此種“內中外夷”的華夷世界觀,有時也在這一意義上使用“中國”一詞,但仍未以之作為正式國名。

“中國”作為與外國對等的國體概念,萌發於宋代。北宋不同於漢唐的是,漢唐時中原王朝與周邊維持著宗主對藩屬的冊封關系和貢賚關系,中原王朝並未以對等觀念處理周邊問題﹔趙宋則不然,北疆出現了與之對峙的契丹及黨項羌族建立的王朝——遼與西夏,這已是兩個典章制度完備、自創文字,並且稱帝的國家,又與趙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宋朝還一再吃敗仗,以致每歲納幣,隻得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以對等的國與國關系處理與遼及西夏事務,故宋人所用“中國”一詞,便具有較清晰的國體意味。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北宋理學家石介著《中國論》,此為首次出現的以“中國”作題的文章,該文稱: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這已經有了國家疆界的分野,沒有繼續陶醉於“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虛幻情景之中,此后,“中國”便逐漸從文化主義的詞語,變為接近國體意義的詞語。當然,國體意義上的“中國”概念,是在與近代歐洲國家建立條約關系時正式出現的。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